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27日08:44|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隻有進行時”的改革——
這一年,中國尋找復興的鑰匙
“中國正在變”——本報“焦點關注”版年初的論斷,成為這一年的精准注腳。這一年的“變”貫穿始終。“變”常表現為“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說,“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句話為整個2013年乃至以后多年的中國墊下了基調。習近平在多地的講話,明確表達了改革的決心,也凸顯了其“妙語裡的情懷”﹔北大經濟學教授黃益平總結的“克強經濟學”,則向人們展示出了中國經濟新的發展思路﹔自上而下簡政放權持續推進,下放的權力不斷增多﹔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小范圍先行先試也在今年展開。
“改革”關鍵靠“新人”。新一屆國家機構的換屆選舉在3月完成,平均年齡不到61歲的25位部委新掌門人,在公眾期待中,直面的是大量棘手難題,如矛盾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不斷高企的房價以及更加微妙復雜的外交環境等。新一屆部長具有更豐富的中央和地方實際工作經驗,無疑為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改革”往往由“問題”倒逼。盤桓的霧霾天氣,考驗著決策者在發展與環境間的平衡智慧﹔養老模式如何選擇,是老齡化社會到來之前的重要抉擇﹔夏季大雨,仍是城市設計者和管理者水准的試金石﹔棚戶區改造,事關千萬人福祉,決策容不得半點馬虎﹔北京如何破解打車難,同樣讓人頭疼……
“改革”往往充滿希望。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決定。7個月后,決定全文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與解讀,被譽為“換湯又換藥的改革”。如果一定要給實現這個宏偉藍圖加一個期限,人們隻需等待七年。
“改革”有其邏輯。變化的中國將走什麼路、向何處去,有其內在邏輯與動力。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35年,不少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決策,是在三中全會上作出的。作為“改革”的代名詞,三中全會既是觀察中國歷史變革的線索,又是中國未來變革的起點。
![]() | ![]() |
(責編:夏麗娟)
支付寶,改革,玉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