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海外版發布

境外誤讀中國經濟 渲染放大金融風險

【海外版】局部差錢不會釀成整體危機(圖)【2】

2013年07月01日08:45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今年以來,外資投行和媒體頻頻掀起唱空中國經濟的歪風,尤其是近期金融市場出現“錢荒”的現象更是加深了他們看衰中國的判斷。

  某些國際機構夸大金融風險

  盡管此次“錢荒”風波正在逐漸平息,然而外界尤其是某些國際機構對該事件的解讀卻被不斷渲染放大,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再次甚囂塵上。

  “最近半年多以來,國際的投資者,尤其是華爾街一直在講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經濟是當前世界經濟的一個重大的風險區,甚至是最大的風險。”李稻葵表示,他們的理由就是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到現在,中國經濟的信用總量加債務總量,佔GDP的比重翻了一番,因此中國經濟必須進入一個去杠杆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會帶來經濟社會的動蕩或沖擊,增長速度會放緩。

  “雖然邏輯清晰,但是這種觀點不對。”李稻葵表示反對的理由有三:第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個主要國家都在擴大政府債務和央行資產負債表,中國的經濟符合這個趨勢,哪個國家如果逆向行動的話,反而會出現問題﹔第二,中國經濟當前的增長點非常明晰,就是准公共產品,是可以部分通過創新、通過收費的方式來引導投資的,所以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有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空間和潛力﹔第三,中國馬上要啟動一系列的改革,通過改革解決這些問題,把呆賬壞賬剔出去,不要呆賬壞賬影響正常的資金流動。

  靠系統改革熨平金融恐慌

  “這次金融恐慌,應該成為催生出一批、一攬子短期改革的一個重要契機。”李稻葵表示,“錢荒”告訴我們,中國經濟,尤其中國金融並沒有那麼健康,盡管短期並不至於出現金融危機,但是如果不解決的話,這種恐慌會非常快地蔓延開來。從長遠來看,應該逐步地堅持一個改革的方向,就是把聚集於銀行的這些資金,如何引導到其他的市場上去,包括股市和其他直接融資方式等,從改革大方向上看是非常明確的。

  李稻葵強調,我們不僅要出台中長期改革措施,而且短期也要出台一些改革措施。在他看來當前短期最重要解決的就是三件事:第一要迅速地啟動民營投資,尤其是要鼓勵民營資金進入到一些准公共產品的投資領域,中國經濟短期最缺的是這種准公共產品,包括城市的建設、地下管網建設、整治空氣、水的處理、水的建設等﹔第二件事情,金融體系本身必須要整頓,要把那些呆賬、壞賬,不合適的貸款,一定要像腫瘤一樣切干淨﹔第三件事情,地方政府的財政必須要整頓,他們用那些短期實際上看不到金融回報的很多項目,用它們作為誘餌,貸了很多貸款。(本報記者 周小苑)

分享到:

(責編:夏麗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