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6日08:44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一部電影想要獲得票房大賣,可以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樣把思想與人性感悟做到極致﹔可以像《阿凡達》一樣把技術與特效做到極致﹔可以像《泰囧》一樣把接地氣與“笑果”做到極致。當然,也可以像《天機·富春山居圖》(以下簡稱《富春山居圖》)一樣,把“被吐槽”做到極致。 |
“影片並沒有舉行真正意義上的試映場也是原因。”業內人士透露,《富春山居圖》在上映前曾給部分院線人士看過半小時的精彩剪輯,迪拜、特工、虐戀等橋段抓人眼球,但並未放映全片。而當半個小時精華打散到122分鐘的全片時,看起來就不那麼美好了。原上海聯和院線副總吳鶴滬稱,看過半小時精彩剪輯后,很多同行一致叫好,“當時我就說,如果票房好是這半個小時確定的,但口碑如何還在於另外半小時——故事是否講得清楚,元素是否融合在一起。”而事實証明,“另外半小時”並非佳品。
“確實有一部分人會去追逐爛片,看爛片尋找自虐,但大部分觀眾都會變得理性。”美國知名影評人丹尼爾·蒙泰格裡說,影片的口碑對於絕大部分好萊塢電影商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好的口碑、好的制作、大牌明星加盟,這些條件的集合,才是影片獲得票房好成績的先決條件。“在早年的好萊塢也會有‘史上第一段吻戲’這類充滿噱頭、能激起粉絲興趣的營銷手段,但這樣的影片隻會賣噱頭,好奇勁兒一旦過去,觀眾感覺上當了,此后就不會再買賬。”他強調,對於產業發展純熟的好萊塢而言,這種源自於好奇心的丑陋營銷方式隻能逞一時之快。
劇本、制作、排期一個都不能少
《富春山居圖》毫無邏輯的劇情設計遭到多方詬病。導演孫健君將原因歸結於中國電影的輿論環境:“中國對待自己的商業娛樂片,還要重新樹立一種新的標准和新的評判方式。這部電影是徹頭徹尾的商業娛樂片,娛樂觀眾,讓觀眾在觀影時得到一種新、奇、特、鮮、絕、美的感受,和那種小眾的文藝片、藝術片不是一個類型,不應該在一個平台比較。”但這一說法,《泰囧》的導演徐崢卻不同意,他覺得電影的判斷標准在於故事,而不是有沒有披上大片的外殼,“既然已經有如此大的投資,請了好萊塢特效團隊,為什麼不請一個最牛的編劇?”
中國電影已陷入一種“大片模式”,劇本未經斟酌便草草搬上熒幕。很多制作方認為有噱頭、有明星,觀眾就會自掏腰包走進影院,這樣的方式實則違背電影的初衷,跌入依賴營銷手段的怪圈。長此以往,中國電影難以在紛繁復雜的世界優秀電影中突圍,更不可能永遠依靠“國產電影保護月”度日。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組委會如此評價獲得“華語電影杰出貢獻獎”的導演徐克:“為表彰他在30多年的從影生涯中,不斷將新創意、新想法、新類型、新科技帶入華語電影,他多元而廣泛的嘗試未曾停歇,也因而不斷改寫華語電影史。”由此可見,電影的發展,不僅需要新類型、新科技,更需要新創意、新想法,當然這一切都應建立在優秀的“一劇之本”上。
“負面營銷”的范例絕非電影創作走向成功的普遍經驗,若對藝術創作抱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心態,不僅是中國電影的悲哀,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文化墮落。在《富春山居圖》洶涌的吐槽聲浪中,另一部幾乎零差評的《逆光飛翔》卻遭遇票房和排片量極不理想的狀況。好品質電影未獲得好的票房表現,“是觀眾在選擇電影,還是影院在替觀眾選擇電影?”電影出品人王家衛對此質疑。同時有數百名觀眾在網上表示想看該片卻苦於沒有排片,呼吁院線增加排片量。因此,中國電影要真正突圍,“口碑慘排期多,口碑佳排期少”的困境也亟須破解。(劉一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