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4日08:38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才一個月時間,本來台灣當局信誓旦旦要推出的12年義務教育卻加入高中排富條款,不但引起“反對歧視”的意見反彈,更引發當局政策變來變去,缺乏公信力的危機。 |
綠營“立委”段宜康直批,馬英九一再保証財務沒問題,一定會推行高中職免學費,如今政策急轉彎,應該公開說明、道歉。
學費全免的高職學生家長也不領情。有家長代表說,雖然學費上得到優惠,但是教育政策並沒為高職學生提供升學保障,高職生升入公立大學依然困難,最后大家還不是要擠回上高中那條路上?
更多批評是,教育政策涉及千家萬戶非常重要,討論多年還變來變去,當局考慮政策真是欠周詳,面對民眾威信何在!
主事者有苦說不出
12年義務教育政策何以變來變去?馬當局行政手法固然需要商榷,台灣社會“民意”的左右也值得關注。
馬英九第二任期開始,便不斷推出以“實現公平”為目標的政策改革,如証券交易所得稅、油電調價、年金改革等。隻要是改革就會觸及既得者利益,引發“民意”反對聲浪。鑒於台灣民主的特質,民意很容易被“民粹”和民進黨等反對陣營操縱,政策內容常常被上升為政治對錯。“民意”直接關乎選票,當局為此常常亂了陣腳,幾乎沒有一項政策能夠得到理想執行。
義務教育政策變出雙軌制,背后不無“民意”作用。台“行政院”官員曾透露,因教育經費緊張,常有重要項目缺錢不能執行,有學界、家長代表呼吁高中“排富”,以便省下部分資金援助重要項目,當局表示已經“聽到這樣的聲音”﹔至於高職教育免費,江宜樺聽到產業界反應“缺工嚴重”,因而決心強化技術教育,才會決定12年義務教育高職不“排富”,以此宣示當局重視技術職業教育的決心。
在台灣,民意是政策前進的鞭子,可是有時一旦陷入“民意”,政策就被套上鐐銬。能否搞清楚哪是多數“民意”,哪是部分民意,檢驗主事者的智慧和氣魄。(本報特約記者 樂 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