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1日08:3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國際社會普遍採用三大機構——標准普爾、穆迪、惠譽的評級信息,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后屢屢出錯,甚至推波助瀾加劇了危機的破壞性。 |
世界經濟已進入信用經濟,信用評級結果充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國際社會普遍採用三大機構——標准普爾、穆迪、惠譽的評級信息,然而這幾家“大鱷”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后屢屢出錯,甚至推波助瀾加劇了危機的破壞性。專家指出,貌似客觀公正的國際評級“大鱷”其實背后有利益驅動,為避免錯誤評級給人類造成信用災難,必須加速構建一個保障世界金融體系安全的新型國際評級體系。
“大事小情”屢屢錯評誤導市場
穆迪、標准普爾、惠譽是評級市場上的巨頭,三家公司佔據了世界80%以上的資本市場評級事務,曾有美國專欄作家寫道:“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裡,一個是美國,一個是穆迪。”然而,三巨頭並非人們想象的那般客觀、公正和權威。在多次金融危機中,它們不僅沒起到預防和制止危機的作用,反而在“大事上”不斷錯判,“小情上”也屢屢失誤。
亞洲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爆發前,國際評級公司均未發出警告﹔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國際評級公司對有問題的金融產品給出了AAA評級,嚴重誤導了投資者﹔危機爆發后,三大評級機構又急速降級,加劇了危機的破壞性。穆迪曾在兩星期內,連續多次下調韓國外匯債券和票據的評級,導致韓元暴跌、企業倒閉,最終引發全面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后,三大機構又忙不迭地下調歐元區國家信用,助推企業銀行破產,債務形勢惡化……
對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三大評級機構則一直習慣於唱衰。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評級機構卻不斷發出看空中國經濟和警告中國銀行業的聲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