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書局日前宣布,將正式引進台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教材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修訂后的教材最早將於6月底出版,在大陸部分高中試用后推廣。島內媒體視此舉為向台灣取經,是兩岸傳承傳統文化的接力與交融 |
每逢考期,台北孔廟裡挂滿了祈願卡。
(本報資料圖片)
中華書局日前宣布,將正式引進台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教材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修訂后的教材最早將於6月底出版,在大陸部分高中試用后推廣。島內媒體視此舉為向台灣取經,是兩岸傳承傳統文化的接力與交融。
不能讓孔子哭泣
此次大陸將從島內引進的傳統文化教材,在台灣已使用了60年。
台灣從1954年開始在高中課程中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與《高中國文》並列,屬必修科目,內容主要涵蓋傳統儒家的經典——《四書》。前不久,馬英九在一場演講中引用古語,表示“數罟不入洿池”是源自孟子與齊宣王對話,當場引發台下“一片嘩然”,因為這句話其實出自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現在四五十歲的台灣人,對《四書》內容的普遍熟稔,這套教材功不可沒。
2006年,台灣地區政黨輪替,民進黨“去中國化”,先向傳統文化開刀,廢除《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甚至提出廢成語、廢典故。然而,2007年的台灣“大學指定科目考試”(高考)的語文考試中,文言文考題比例佔66%,為歷年最高,“獨派”罵成一片。這足見島內知識分子對“去中國化”根本不買賬。迫於反對聲,民進黨執政當局最終將科目改為《論孟選讀》,但由必修改為選修,教學課時也大幅減少。
此后,台灣學界與文化界人士發起“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出“不能讓孔子哭泣”的呼聲,要求台“教育部”修改高中課程綱要,增加“國文經典教材”。馬英九執政后,在各界的期盼中,修訂后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從2012年9月起正式實施,該科目也由選修恢復為必修。目前,台灣高中課本中古文的比例是45%,在台灣每年的“高考”中,文言文的比重也很大,甚至連數學考題裡也出現過文言文。
隨處可覓的文化印記
2008年,大陸著名畫家陳丹青撰文寫下了台灣人的“溫良恭儉讓”。4年之后,大陸作家韓寒又向幾億人講述了一個台灣出租車司機拾金不昧的故事。
無論是溫良恭儉讓,還是拾金不昧,都可以引發大陸人更大的共鳴,共鳴背后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事實上,無論政治紛爭如何,中華文化早已融入台灣人的血液。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也曾說過,中華文化在台灣保留的比較多。就連口口聲聲要“去中國化”的陳水扁也到大陸尋根問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