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大校友王慶根,原為奧賽金牌得主,斯坦福大學化學博士,Paypal的首席工程師,可以說學業和事業都很成功,卻因抑郁症自殺,留下一雙兒女。 |
南大校友王慶根,原為奧賽金牌得主,斯坦福大學化學博士,Paypal的首席工程師,可以說學業和事業都很成功,卻因抑郁症自殺,留下一雙兒女。
王博士的經歷和我驚人地相似,我自己還苟活著,但同病相憐,覺得我們這些在美國生活得時間比較久的人,有必要多說說自己實際的生活狀況,讓其余的人做選擇的時候,起碼多一些參考。
我不知王博士的離世究竟是什麼原因,但不妨借題發揮,順著“壓力”這個話題,說說在美國生存的壓力。
海外生活孤立無助
國內報道,多強調王走上絕路,是因工作壓力太大。表面上看這似是最合理的解釋,但未必有普遍意義。就我自己的體驗,海外中國人的隱形壓力不止工作。
事實上,工作壓力有時候還算次要。美國職場環境相對寬鬆,大部分美國上司處事隨和。做同類工作,可能在國內的壓力更大。當然我這裡說的一切話都是籠統的說法,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那看不見的讓人崩潰的壓力究竟來自何方?我最近就遇到幾個人,也抱怨說自己快得憂郁症了。原因和工作本身無關,倒是都牽涉到海外生活的孤立無助,或是緊張的家庭關系。
這種緊張來源有很多,比如孩子上學。美國學校通常三點下課。很多地方又規定,不到法定年齡,孩子不可無大人陪伴,單獨在家。如果夫妻雙方都上班,孩子的接送和安全就成了大問題。
另外,美國的暑假長達三個多月,這中間孩子怎麼辦?有的送回國,有的請國內祖父母來帶,有的花錢請人, 有的送往暑期的各種夏令營。每一種方法,都非常折騰。
美國人自己也有這些問題,但他們畢竟是本地人,解決辦法更多。有些是夫婦的一方把工作辭掉,或者換成兼職工作,時間上靈活起來,以便照顧孩子的起居和接送。
目前來說,美國經濟蕭條,雙職工家庭越來越多。即便這樣,婦女在家不上班,也是常態,所有人都理解,她們自己也坦然。
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太太,被人指責“一輩子沒工作過”,能談什麼經濟?這個說法,反倒讓羅姆尼得分。羅姆尼太太說她家中要負責五個孩子,這不叫工作什麼叫工作?這個說法贏得了很多選民的認同。
美國的納稅是根據全家收入來算的。除非真能掙到錢,否則,考慮到納稅、雇人看孩子成本,孩子成長中家長參與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去工作反而得不償失。
如果孩子多,夫妻一方收入不高,那還不如別去上班。一定有那麼一個公式,讓我們計算到工作與不工作的成本-收益平衡點在哪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