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初一到十五,最大感受是“變”:眼裡是變,耳邊是變,風氣在變,思想在變……中國“正在起變化並將起更大變化”——這個判斷,正被一系列跡象佐証。 在中國,2013年屬蛇,這是一種擁有極強“蛻變”能力的動物。
已經開啟的2013年,或是中國“蛻變”的一年。
1
春節變:
酒風背后是政風和黨風
從十八大結束的去年11月15日,一直到剛送走的元宵節,中國人最大的興趣是,熱議新的變化。
每到春節,“萬象更新”是中國人貼在門頭上,挂在嘴邊上的期待。今年春節,“萬象”中最大的“更新”是風氣在變,尤其“酒風”。“以前過年一天幾頓酒,不好意思拒絕,現在強迫你喝酒的少了。”過完節,不少人感慨今年春節“酒風”變弱。
管住酒風不易。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流淌著詩與酒的因子。“李白斗酒詩百篇”,“張飛借酒破敵”,常為文人武士津津樂道。然而,內涵豐富的酒文化,卻常被簡單曲解為“能喝”。“寧傷身體不傷感情”,讓人苦不堪言。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包括軍隊,“能喝酒”甚至被貼上“榮譽”、“能力”與“品德”的標簽,成為選人聘人“潛規則”。
大喝背后常是大吃,常大吃大喝哪還有精力“實干”?人浮於事,官僚主義滋生,還如何實現“全面小康”,“兩個一百年”目標?“酒風”關系到政風、黨風,關系人心向背,甚至關系到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必須要管。
節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批示,“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堅決杜絕公款浪費現象,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軍隊發出“禁酒令”,同樣引導了風氣。上行下效,黨風影響政風(軍風),政風帶動民風。事實証明,披著文化外衣的“酒風”可治,頑固不化的風氣可轉。
風氣之變,可追溯到十八大閉幕的去年11月15日,習近平10多次談到“責任”,特別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可追溯到開會不擺鮮花、出門不封路等“八項規定”﹔可追溯到“中國夢”、“實干興邦”……
今年春節另一個大感受,中國在變小。因京廣高鐵加入,今年“春運大考”得分提升。從北京到廣州,2298公裡,朝發夕至,最快隻需7小時59分。“中國速度”依舊強勁。“央視春晚”這道“年夜飯”也在變,一些地方台節目也顯山露水。其背后是文化發展繁榮。微博上,任志強、潘石屹成為熱點,則告知人們:除了官員,名人和“公知”同樣是被微博監督的對象。
春節之變,還體現在一些東西的消失,另外一些東西的興起。一位在京工作的長者回山東老家,奔著年味去“趕年集”,發現已不如往年熱鬧。“超市漸漸取代了集市。”
有些變化轟烈,有些變化靜悄悄,有些看得見,有些看不見。春節之變,是這個國家變化的縮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