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畫的高仿真復制自古有之,時至今日,復制品依然能起到延續原作生命,使“秘閣珍玩”的藝術品有“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作用。 |
《唐·蘭亭序》復制品(局部)(資料圖片)
今年1月,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發現了王羲之“大報帖”的唐代摹本,並稱這是繼1973年日本發現王羲之“妹至帖”之后,相隔40年的重大國寶級發現。生活於公元4世紀的王羲之雖然在書法史上被尊為“書聖”,但並沒有真跡流傳至今。今天所能看到最接近他真跡的是唐代的高仿真復制品——雙鉤廓填本,又稱為“響搨”(亦作“響拓”)摹本。
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今石刻辨》記載說:“以紙加碑上,貼於窗戶間,以游絲筆就明處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搨。”其方法主要是先將融化的蠟涂於紙上,使其透明而不滲墨,再將原作向光放置,如貼在窗戶上,將涂過蠟的紙(不滲墨,防止污損原作)覆蓋在原作上,依照原作筆畫邊緣勾摹出輪廓,最后在輪廓內填墨。
這種唐摹本在宋代已被重視,米芾詩雲“媼來鵝去已千年,莫怪痴兒收蠟紙”,可見當時已有人把鉤摹的蠟紙本當作書法真跡收集。今天唐摹本更為稀少,被人重視的程度自然遠過宋人,幾乎視作與真跡同等了。
書畫的高仿真復制自古有之,時至今日,復制品依然能起到延續原作生命,使“秘閣珍玩”的藝術品有“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