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普通中國人已經深切感受到歐美經濟的寒意,同時又享受著世界科技進步帶來的愉悅,而且幾乎是全民性的。由此,一個個拗口的名字進入了普通中國人的記憶。 |
中新網1月1日電 2012年,普通中國人已經深切感受到歐美經濟的寒意,同時又享受著世界科技進步帶來的愉悅,而且幾乎是全民性的。由此,一個個拗口的名字進入了普通中國人的記憶。
2013年,又會有哪些人的名字會刻入普通中國人的記憶?下面我們試圖列出14個2013年可能對普通中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人物,以示關注。
1、安倍晉三/麻生太郎/白川方明(日本首相/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日本央行行長)
安倍和麻生是中國人熟悉的日本政治人物,二人是日本內閣的常客,曾先后出任過首相。
由於日本政府的“購島”行動而引發的中日島爭導致此前的多項經濟合作議程擱淺,似乎再次表明中國和日本之間“政冷經熱”的交往模式已經失效。因此,兩國要想重啟島爭前的一系列議程,可能已經無法再繞開政治話題。
但是,我們為什麼會選擇作為副首相兼財務及金融擔當相的麻生太郎,而不是外相岸田文雄呢?
岸田文雄可能是最近幾屆日本政府中政治資歷最淺的一位外相。關注日本政局的專家分析認為,安倍晉三幾經思量,最終選擇岸田擔任外相,一個重要的考慮是便於自己操控外交政策。故此,考察來年的日本外交政策,包括對華政策的態勢,關鍵應看的是安倍的言行。
安倍競選期間對華政策表態強硬,特別是對中日之間高度敏感的釣魚島問題,明言寸步不讓﹔但是正式當選后,又接連示好,既是密會中國駐日大使和表明不會如競選期間所說的那樣立即派公務人員進駐釣魚島,又是准備派特使攜帶親筆信赴華修復中日關系。對於安倍“前后矛盾”的言行舉止,香港《經濟日報》2012年12月27日發表社論說,中國最好暫做“投機取巧”觀而以“誘變”和“反制”兩手應對。但無論現實如何發展,安倍的一言一行均會構成對中國人情感的挑戰。
如果政治領域的問題回暖,日本經濟的走勢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就會立即體現出來。
安倍一直說要加大刺激經濟的力度,甚至不惜犧牲央行獨立性,強迫向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調高通脹目標,而且組閣第一天就下令新內閣緊急編制刺激財政預算。而他之所以選擇麻生太郎出任副首相兼財務及金融擔當相,除了傳說麻生為他重新當選自民黨總裁居功至偉之外,與麻生同樣支持大規模刺激性支出關系更大。
面對安倍和麻生的重壓,作為日本央行行長的白川方明能否頂住壓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