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普通中國人已經深切感受到歐美經濟的寒意,同時又享受著世界科技進步帶來的愉悅,而且幾乎是全民性的。由此,一個個拗口的名字進入了普通中國人的記憶。 |
3、默克爾/奧朗德/德拉吉(德國總理/法國總統/歐洲央行行長)
歐元區債務危機至今還看不到盡頭,因而歐盟對中國企業來說還是一片灰暗的市場。
“灰暗”,不僅意味著消費乏力,而且意味著與中國貿易摩擦不斷。
2013年能峰回路轉嗎?
答案很大程度上可能還得取決於作為歐盟軸心的德國和法國,以及歐洲央行怎麼做。
正因為如此,答案又顯得扑朔迷離。
默克爾與奧朗德同年,但是成長背景的不同使得二人的政治、經濟理念大相徑庭:默克爾總的來說是一個保守主義者,更相信市場的力量﹔而奧朗德的政治、經濟立場總的偏左,對政府出手干預經濟持積極立場。
二人理念的相左直接決定歐元區債務危機最佳解決方式的選擇:默克爾偏向財政緊縮措施,因而反對歐洲央行作為各國主權債務的最終債權人,要求申請歐洲穩定機制(ESM)貸款的國家必須履行實施財政緊縮和結構性改革的承諾﹔而奧朗德則主張政府擴大支出,刺激經濟,因而支持歐洲央行擴大購買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成員國債務。
當然,不是說二人的政治、經濟理念差異就一定會成為二人合作難以逾越的障礙。作為右翼政治家的希拉克執政法國時不就與作為左翼政治家的德國總理施羅德合作得很好嗎?
除了默克爾和奧朗德,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是另一個能對解決歐元區債務危機發揮關鍵作用的人。
2012年7月底,德拉吉做出“不惜任何代價”採取行動維護歐元區完整的承諾,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積極反應,全球股市為之一振。9月份,他領導的歐洲央行又宣布無限額購買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歐元區成員的債券,又大大提振了資本市場對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的信心。但是市場對他能否信守承諾,購買必要數量的債券來緩解“危險國家”的借債壓力,仍然持懷疑態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