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
“教學點過度撤並導致小學生輟學”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稱,地方上撤並學校存在節省教育財政支出動機
在日前舉行的“21世紀教育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一份名為《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政策的評價與反思》的報告。河北省教育廳巡視員、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長韓清林透露,近四年來全國小學輟學率大幅度回升,“2011年輟學率8.8?,這與1999年的輟學水平大體相當。”
昨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否認“小學輟學率回到十年前”,並稱“某些機構和學者不掌握義務教育整體情況,依然套用原有輟學率計算方法,因此不能客觀真實反映各地學生的流失情況,得出的全國輟學率數據也不准確。”
對此,新京報採訪了主持報告發布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
“輟學率算法很復雜”
新京報:怎麼看教育部對輟學率以及農村義務教育“撤點並校”評估報告的回復?
楊東平:教育部態度比較積極,一直很清楚這個問題,所以從2006年開始印發文件,要求各地避免盲目撤並學校。
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這些突出問題,我們評估報告裡都提到了,並且更深入更廣泛。
新京報:你們注意到輟學率統計方法的變化了嗎?
楊東平:我們的數據也在1%以內,輟學率計算比較復雜,尤其是大樣本計算。我們引用的數據不是直接調查,而是韓清林的研究數據。他考慮過人口流動較頻繁的因素,考慮過這兩種不同算法,他也將自己的算法向教育部提供過。其實這兩種聲音存在就行,因為這個過程很復雜。
新京報:導致農村小學生輟學原因都有哪些?
楊東平:從韓清林的調查而言,主因就是大量撤並教學點。
因為撤除的教學點都在交通較偏僻的地方。他的調查顯示,教學點撤除最多的省份包括廣西、內蒙古、新疆、西藏、甘肅、寧夏等,這些都是輟學率上升最明顯的地方。他的調查顯示,輟學的主要是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就是因為教學點撤除,一、二年級學生難以上學。
“撤點並校動機違背初衷”
新京報:因生源減少就該撤並學校嗎?
楊東平:生源減少是撤並學校的基本動機。上世紀80年代村村辦小學,最近這些年,如果一個村隻有幾個學生,就把周圍的幾個村學校合並成一個。
如今,受城市化影響較大的地方,家長進城打工把小孩帶走,相當多的地方是以鄉鎮為中心來布局小學和初中。但中國情況差別很大,還有很多非常偏遠的山區、牧區和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還是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保障農村兒童能就近入學。
但撤並學校的動因慢慢改變了。地方上的撤並規模為何越來越大?有兩個比較明顯的動機:第一,可減少地方教育財政支出,很多縣原來有兩三百農村學校,撤並后建成幾十所,一年可以省一兩千萬元。第二,2008年以來,通過學校進城、學生進城,來拉動縣鎮城市化率,這時候撤並學校已不再是出於學生減少的原因了。
如果是學生減少的動機推動,那應該是學生減少一半,學校也減少一半,但現在是學校的減幅遠大於學生的減幅,所以就偏離了初衷。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郭少峰 鄧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