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從文化方面,報告講到小康社會的時候特別提到了文化軟實力的顯著增強。您怎麼看?
張翼:文化軟實力的顯著增強,有賴於真正使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成為民生之本的文化。一個具有文化軟實力的社會,是民間文化充滿張力與活力的文化,而不僅僅是陽春白雪的文化,更不是上層社會獨享的文化。要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性產業。
京華時報:如何理解小康社會與人民生活水平的關系?
張翼:十八大的最大創新,就是對“五位一體”發展模式的強調。因此,要把經濟生活的改善與政治民主發展密切結合在一起,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將小康社會理解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理解為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理解為一個人民群眾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生態生活都需要全面改善的社會。
京華時報:小康社會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張翼:報告提出,建設小康社會要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把每一個項目的上馬跟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合在一起,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環境的要求結合在一起,對預備上馬的工程項目進行必要的社會風險考察。
□難題待解
收入分配體制沒有理順
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理順收入分配體制、健全社會成員的公平流動機制,在制度上完善各級政府的決策機制,繼續凝聚人心,團結發展,在發展與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解決我們遇到的難題。
京華時報:改革跟小康社會實現之間的關系如何?實現小康社會當前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張翼:改革開放與小康社會的發展要密切結合起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將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相協調。新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加快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體制改革過程中,創新發展新模式,全面理解小康社會的准確含義。而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理順收入分配體制、健全社會成員的公平流動機制,在制度上完善各級政府的決策機制,繼續凝聚人心、團結發展,在發展與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解決我們遇到的難題。
京華時報:此次為何修改兩大指標,即GDP和人均收入指標?並限定了前提?比十七大的前提有哪些變化?相比十七大的要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難度是否更大?同時增加了人均收入這一要求,為什麼?原來指標的制定?小康指標的變遷反映了什麼?
張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人均收入翻兩番的含義是截然不同的。以往,在求得國內生產總值翻番過程中,沒有很好顧及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出現了有增長但卻沒有發展的困境,衍生出了收入差距過大的弊端。因此,十八大報告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翻番與城鄉人均收入的翻番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目的就在於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的目標,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本報記者張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