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百對老人慶金婚 送玫瑰說“我愛你”

2012年10月22日09:39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昨日,金婚老人宋旭升(右)和王文香在花門前擺出象征愛情的心形。當日,“百對老人金婚慶典”在北京圓明園舉行。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被稱為“九同鴛鴦”的王津瑜(右)和郭雅姮(左)夫婦舉著當年的結婚照參加“百對老人金婚慶典”。

新京報記者 林野 攝

新京報訊 (記者林野)“老伴!你辛苦了,我愛你。”21日上午10時,一場“百對老人金婚慶典”在圓明園九洲景區舉行,100對金婚老人及其子女,共計400余人在重陽節前夕共同見証了這溫馨的一幕。

老大爺現場表白

盡管北京昨日氣溫降至10℃以下,但金秋的圓明園內,萬株菊花開得正燦爛,百對老人仍滿面笑容地等待著金婚慶典。九洲景區也被重新裝點,一條長達300米的“金色大道”尤為惹人注目。

伴隨著婚禮進行曲,老人們手持玫瑰緩緩走上金色大道,陸續穿過象征著五個不同人生階段的花門。同時,現場還擺放著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帶領這些金婚夫婦一起回顧了人生歷程。一位老大爺激動地對站在旁邊的老伴喊了起來:“老伴!你辛苦了,我愛你。”不少圓明園游客也被這溫馨幸福的一幕打動,紛紛鼓掌致意。“半個世紀相濡以沫真是太不容易了。”一位游客感嘆。

行軍禮感謝老伴付出

穿著軍裝參加慶典的馬英賢大爺引起了游客們注意,他在部隊服役多年,今年已經85歲。他的老伴叫甄蘇英,81歲。馬大爺向自己的老伴行軍禮,感謝其一生無悔付出、照顧家庭。

馬大爺說,那會兒剛解放,條件不好,他結婚的時候就一包糖、一包茶葉和兩包煙,“簡單的很。”他回憶,那會兒自己在部隊服役,所以照顧家庭的責任都落在了老伴身上,“她上班就背著孩子去,下班了再背回來。”馬大爺眼帶淚花看著自己的老伴,敬了一個軍禮。“她很辛苦,太不容易了,我感謝她。”一旁的甄奶奶則有點不好意思,“別說了,別說了,現在一切都很好。”說完,兩人手牽手邁向“金色大道”。

結婚証書見証50年

昨天,有不少老人帶來了他們當年的結婚証書和結婚照,這些極具時代特色的物品如今成為老人們金婚歷程的“見証者”。“那個年代能照上結婚照不容易。”一位老奶奶說,現在,結婚照已經成為了她和老伴的珍品。

在一摞結婚証書中,一張1962年的結婚証書形似獎狀,中間印有兩個紅心的水印,寫著“互助”二字。老人們說,這就是那個年代結婚的特色。五六十年以前的結婚証書,與現在的結婚証相比,有著非常濃郁的時代色彩,后來結婚証的外形才漸漸向証書過渡。

據了解,這次活動於9月底啟動,受到了老年市民的歡迎。活動最終征集到近600對金婚夫妻,最大歲數94歲,其中還有抗戰老兵、開國功臣、航天科學家等,有的老人的兒女專程從國外和全國各地趕回來參加父母的金婚盛典。

圓明園管理處負責人表示,他們組織這樣一場活動,旨在倡導孝道倡導和諧,傳遞敬老、愛老的社會風氣。活動原本隻征集50對金婚老人,但老人們的熱情及報名的火爆情況讓組委會臨時決定將參加人員增至100對。今后這類活動還將繼續舉辦下去。

■ 故事

“九同鴛鴦”相伴55年

21日,現場最引人注目的是有著“九同鴛鴦”之稱的王津瑜、郭雅姮老夫婦。這對金婚夫妻祖籍廈門,且都是老師,人送外號“九同鴛鴦”——同學、同座、同志、同鄉、同行、同伴、同床、同台、同甘共苦。不解的緣分伴隨著55年的婚姻生活,一生相濡以沫。兩位老人在台上勾勒出過去那個特定年代裡相知相守、相互扶持的愛情,令所有在場人動容。

“解放前就跟他是初中同學,不過那會兒不認識。”郭雅姮說,1950年,他們兩個人一起考上了廈門師范就有了一些接觸。“按照現在的話說,我們那個時候是早戀。”1953年畢業后,郭雅姮去了福建師范大學,而王津瑜考上了華東師范大學,兩個人就開始頻繁的書信來往。1955年,郭雅姮被分配到了今天的廣渠門中學,而王津瑜則分配去了山東。“就是你們現在說的,異地戀。”郭雅姮說。

“我想分開兩地不是辦法啊,就在1957年申請調到了北京去。”王津瑜湊過來笑呵呵地說,然后兩個人就領証結婚了,當了一輩子教師。當被問到婚姻如何長久的秘訣時,郭雅姮說:“簡單的愛情和喜歡無法帶來天長地久的婚姻,互相包容,婚姻生活才能長久。”

(責任編輯: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