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獨島號”登陸艦
日本“大隅級”運輸艦
隨著韓國總統李明博的登島行為,日韓獨島(日本稱竹島)爭端升級。韓國近日在海軍裝備上加大投入,決定建造號稱“准航母”的第二艘“獨島號”登陸艦,以期“更有底氣”。與此同時,日本也毫不示弱,眾議院24日通過決議,要求李明博撤回要求日本天皇道歉的言論。然而,在獨島問題上,海面上更有實力的日本卻難以發揮優勢,因為韓國憑借“先佔先得”的手段佔據了有利地位。
主力
戰艦
比拼
“獨島”力壓“大隅”
基准排水量 滿載排水量 全長 乘員
獨島號 14300噸 18800噸 199米 約700人
大隅級 8900噸 14000噸 178米 約500人
有媒體將韓國的“獨島號”稱為准航母,然而其確切的稱謂應該是“全通甲板式兩棲攻擊艦”。盡管“獨島號”看上去是和航母非常類似的“平頂船”,但其主要功能更側重於在艦載直升機的支援和火力打擊下,投送登陸作戰部隊和裝備,實施立體化兩棲作戰。
從“奪島”和“保島”的角度來看,這種全通甲板式兩棲攻擊艦可以說極具針對性。從“奪島”來說,兩棲攻擊艦能夠以其強大的投送和攻擊能力,收復敵方佔領的島嶼﹔從“保島”來說,“獨島號”在設計之初就在飛行甲板上鋪設了耐熱的復合材料,使之具備了起降F-35B等戰機的能力,大大擴展了防御能力。因此,韓國發展“獨島號”攻擊艦,極大地提升了韓國的兩棲作戰能力,和“獨島”爭端有著較密切的聯系。
日本的大隅級運輸艦,被韓國媒體認為是“獨島號”第一假想敵。前者雖然叫運輸艦,實際是日本在文字上玩的花樣,其功能十分接近兩棲攻擊艦。
從性能上看,“獨島號”確實處處都壓大隅級一頭。筆者在開放日曾登上過“獨島號”。從韓國海軍當時的表現看,他們對這艘艦艇是非常重視的。所有參觀者均不允許對艦艇關鍵部位拍照。但是從當時“獨島號”的閱兵表現來看,水兵的操艦水平還有待提高,其兩棲作戰力還受限於沒有專用的攻擊和大型直升機裝備。
海上
實力
比拼
韓國明顯弱於日本
艦艇數量 總排水量
韓國 170艘 18萬噸
日本 110艘 45萬噸
單純從海上力量的實力對比上來看,韓國明顯弱於日本。韓國海軍目前有170艘艦艇,總排水量大約為18萬噸。而日本海上自衛隊目前約有110艘艦艇,總排水量卻高達45萬噸。這顯示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大型艦艇數量要超過韓國。
造艦
水平
比拼
日本目前領先韓國
從民用艦艇制造上看,日韓都是世界造船大國。但在軍用艦艇上,日本領先於韓國。
日本造船工業有很長的歷史積澱,歷經二戰重創依然能迅速崛起,其技術能力和先進企業管理體制甚至可以和美國相比肩。反觀韓國,雖然軍艦建造技術從上世紀末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整體重工業實力依然落后於日本,艦艇自研能力較弱,絕大部分為引進許可証生產和合作生產。
客觀對比兩國現在的軍艦制造,日本主要優勢在艦載電子設備上,它能夠研制大批艦載電子設備並廣泛裝備於海上自衛隊的多型主力艦艇,但在艦艇動力、艦載武器方面,日本的優勢並不明顯。例如在艦載武器上,無論是艦炮還是艦載導彈,都要從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引進。
展望未來,兩國軍用艦艇制造實力尚是一個未知數。除了日本在美日韓三角中稍稍比韓國吃香之外,兩國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上沒有多大差異。在國際軍工產業鏈的利用上,兩國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時候拼的就是企業管理能力、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和市場政策環境。從日本企業這些年的表現來看,並不樂觀。日本由於武器出口政策的限制和過去的侵略行為,在亞太國家中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