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慶尚北道地方政府19日在獨島設立守護標志石,以示主權。標志石正反面分別用韓語刻有“獨島”和“大韓民國”字樣。
手段
“我先佔我先得”
韓國利用潛規則
在美日聯盟和美韓聯盟特殊三角關系的背景下,日本的海上優勢難以發揮,韓國用“先佔先得”的手段佔據了有利地位。
獨島位於朝鮮半島東部海域,面積僅0.18平方公裡,韓日都聲稱對獨島擁有主權。從兩國的各自表述來看,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由。日本聲稱17世紀中期就管轄這些島嶼,在日俄戰爭時期就以無主土地的身份公布獨島是島根縣的島嶼。盡管在二戰后日本根據1951年的舊金山和平條約,放棄對韓國領域擁有任何主權,但日本認為這些島嶼並未被包括在內。韓國則認為,獨島是新羅時代朝鮮半島於山國的一部分,由此推斷獨島一直都是韓國的領土。而從戰后美國的態度來看,它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比較含糊的角色,對雙方都發表過有所支持的言論。
韓國對獨島擁有實際控制權優勢,主要因為兩個關鍵轉折點。首先是1952年韓國李承晚政府單方面宣布了一條漁船進入禁止線,即“李承晚線”,將韓國統治下的獨島劃入其中。另外一個則是在1981年,韓國在島上開始興建直升機場。正是有了便捷的交通設施,韓國得以在獨島上修建一系列基礎設施,包括淡水收集裝置、燈塔和警備隊駐地。由於基礎設施的出現,島上開始有常住居民和幾十名警備隊員,甚至越來越多的韓國人也能夠以“游客”的身份登上獨島。同時,韓國海岸警衛隊不斷加大在獨島的巡邏力度。韓國還經常舉行針對獨島防御的海陸空聯合軍事演習。
此外,本月25日,為展示國家對獨島擁有主權,韓國籃球協會在獨島上舉辦了多場比賽,參與的包括高中籃球隊員以及在獨島上駐守的韓國警察。據比賽負責人表示,對於日本聲稱擁有獨島主權,作為運動員,以比賽抗議是最和平的方式,而在獨島打籃球,就可以顯示出這是韓國的領土。
正是由於多種方式組合應用,使韓國實現了對獨島的“實際支配”,從而佔據了優勢。因此從獨島的經驗來看,韓國海上力量盡管弱於日本,但因勢利導,果斷出擊,也能掌握海上主動權。
評論
日韓軍備競賽
究竟演給誰看
實際上,日韓海上軍力較量是個似是而非的“偽命題”。無論是“獨島號”針對日本假想敵,還是韓國上馬新的大型兩棲攻擊艦,抑或是兩國軍艦建造實力比較,都是基於日韓媒體和資料數據的一種合理推論。但兩國進行海上軍備較量,既沒有極端迫切的現實需求,也超出了韓國的經濟承受能力,更不符合美日韓三國的整體戰略考慮。
因此韓國上馬第二艘“獨島”兩棲攻擊艦抑或擴充海上力量,其真實目的值得研究。尤其是從軍事角度看,韓國在海軍空軍實力明顯弱於日本的情況下,生產兩艘大型兩棲攻擊艦,道理說不通。因為如果無法取得戰區制空制海權,兩棲攻擊艦極易遭到攻擊。
對韓國來說,朝鮮依然是其主要戰略針對目標。對日本來說,朝鮮的導彈是巨大威脅,而中國海上力量的崛起更讓其膽戰心驚。對美國來說,重返亞太需要日韓澳等傳統盟友的有力支撐。綜合來看,日韓海上力量貌似相互比拼下的大量擴充,不但不是麻煩,而且有利於增強美國主導下的海上聯合作戰力量的實力。就像“獨島號”這種兩棲作戰艦艇,應用於朝鮮后部脆弱地域,發動兩棲作戰的可能性更大。
現有美國海軍在東亞的兩棲作戰能力並不突出,其大型兩棲作戰艦艇在東亞地區僅部署了1艘大黃蜂級直升機船塢登陸艦,並不能滿足現有的作戰需求。美國未來除了向該地區派遣更多兩棲艦艇外,利用韓日兩國的兩棲作戰力量也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例如在美韓演習中,美軍直升機就演練過在“獨島號”著陸的課目。綜合美韓美日頻繁的演習,韓日兩國大力擴充海上力量似乎就有了更為合理的解釋。 鄭文浩 J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