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李克強訪歐 中國外交正在平衡東西方

2012年04月20日11:09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金燦榮
 
據昨天外交部發布的消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將於4月26日至5月4日對俄羅斯、匈牙利、比利時和歐盟總部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一次橫跨歐亞大陸、穿越東西方世界的訪問,頗耐人尋味。因為被訪問國中,有曾被劃入“東方陣營”的俄羅斯,有代表“西方文明”的歐盟國家,也有在歷史上受東西方兩種文明影響都很深的匈牙利。行程的安排似乎在向世界表明,在多極化秩序日益明顯的今天,中國的外交戰略布局不僅是重視東方,同樣也向西方開放。
 
所謂“東方、西方”的劃分,主要是沿襲冷戰時期的概念,在傳統上依照文明的劃分以外,夾雜著意識形態的考慮。西方文明分裂為美、蘇兩大陣營后,美國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將蘇聯定義為“東方集團”成員。把俄羅斯歸到“東方”的劃分,其實反映了俄目前定位的尷尬:一些俄羅斯人認為自己屬於歐洲,希望自己被承認為歐洲國家,但在歐洲卻難以獲得認同。過去十年裡,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是中俄等新興國家崛起,以及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的困境。在這種背景下,中俄兩國如何加強協調與合作,是未來多極化秩序的關鍵變量。
 
現在中國外交早已過了以意識形態劃線的時代,代之以戰略的平衡性。在60多年的新中國歷史上,上世紀50年代採取過“選邊站”、“一邊倒”的外交路線,60年代執行反帝反修的“雙反”路線,70年代則執行“一條線”的路線,直到1982年中國開始走“全方位外交”路線並沿襲至今。目前中國外交不僅擺脫了意識形態約束,而且力圖廣泛交友而非黨同伐異、挑起對抗。這種戰略思路使中國比過去擁有更多回旋余地,既受到仍佔有實力優勢的西方國家重視,也與相對弱勢的發展中國家或東方世界保持著很深的交情。
 
冷戰結束后,“東西方”矛盾隨之下降,國際社會的對抗會更多表現為南北矛盾,尤其是泛伊斯蘭主義與西方的矛盾。但隨著西方的相對衰退,以及國際不平等結構的加劇,包括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之間、傳統發達國家與新興大國之間的“新東西方對抗”,更給了中國這樣的大國以充分的發揮空間。
 
中國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國家,除了天生具有“東方文明”的特質,還是“南方集團”的代表,又在經濟上與西方逐漸形成了強大的相互依存關系。在一次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訪問中,做到既重視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又重視歐盟代表的西方世界,是目前中國多重身份的重要體現,也印刻著中國領導人戰略思維的寬度。
 
現在中國和西方主流國家的經濟合作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接下來雙方還可以進行更多的戰略對話,消除戰略猜疑,減少互信赤字。至於美歐日以外的國家,特別是俄羅斯等新興國家,中國正在加強與它們的“南南經濟合作”,進而超越經濟領域,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上與它們展開合作。這種雙管齊下的平衡外交,將是中國長期以來外交路線的重要補充。
 
中國外交不可能重復傳統大國外交思維的“結盟路線”,否則,整個世界很有可能重回冷戰。中國平衡東方與西方,是外交邏輯的一種創新,甚至突破了某種國際關系理論的桎梏。西方輿論常對中國外交有一些微詞,但正如在內政上走自己的路實現如今的輝煌,外交上的“中國特色”之路同樣可以越走越寬。▲(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