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李克強: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

2011年12月21日09: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本報北京12月20日電 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並講話。他強調,環境是重要的發展資源,良好環境本身就是稀缺資源,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十二五”發展主題主線的要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動經濟轉型,提升生活質量,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固本強基,為人民群眾提供水清天藍地干淨的宜居安康環境。
 
李克強說,“十一五”期間,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經濟較快增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和保障。但要看到,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發達國家一兩百年間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現階段集中顯現,環境保護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形勢依然嚴峻,今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反彈。對此,必須有充分認識,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意識,繼續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作出不懈努力。
 
李克強強調,要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穩增長的過程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而環保既是發展,也是轉型。資源相對短缺、環境容量有限已經成為我國國情新的基本特征,而環境問題的背后往往是資源的過度消耗。加強環保可以倒逼經濟轉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檢驗轉方式成效的重要標志,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環境、促進節約資源會帶來大量新的需求,促進技術進步,催生新的產業,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力。預計“十二五”期間,僅節能環保產業一項的產值就將達到十幾萬億元,比“十一五”明顯增加。而且,當前國際競爭已經從傳統領域延伸到環境領域,以環保為名的貿易壁壘越來越多,加強生態環保,有利於我們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拓展發展空間。
 
李克強說,要統籌考慮發展、轉型和環保,努力實現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一是在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同時,大力支持服務業發展,形成有利於節約和環保的產業體系。服務業市場需求大,能耗和污染排放低,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有利於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減輕環境壓力。二是在加大政府環保投入、推進環保科技攻關、實施一批國家重點生態環保工程的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力量,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服務管理、工程設計、施工運營等產業,增強保護與改善環境的能力。三是在強化環保責任、把住環境准入門檻的同時,完善相關激勵和約束政策,使企業能夠在節能環保中增效益、有動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他強調,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經濟布局時,要嚴格環境准入標准,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實行分類指導、差別化的經濟政策。
 
李克強指出,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要按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推動解決好突出環境問題。要嚴格飲用水水源地管理,確保群眾喝上干淨水、安全水。加大水體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國城市要平均達到85%以上,東部發達地區城市要超過90%。進一步加強空氣污染防治,修訂並發布空氣質量標准,抓緊做好增加PM2.5監測指標的准備,鼓勵各地根據污染特征、經濟發展水平等分期實施,逐步與國際標准接軌。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強危險廢物和化學品綜合管理。特別是要看到,城市環境與農村環境唇齒相依,農村環境保護不好,不僅損害農民的利益,還會嚴重影響居民的菜籃子、米袋子、水缸子,要大力推進和統籌做好農村面源污染和環境整治工作,為確保食品安全打好基礎。
 
李克強最后說,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要嚴格落實責任制度,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完善環保法規體系和激勵約束並舉的經濟政策體系,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廣排污權交易。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解決“環境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的工作機制,對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志願者提供必要的幫助,更好地鼓勵、支持和引導他們參與環保,使全社會都關心環境、珍惜環境、保護環境。
 
會上,受國務院委托,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與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部分中央企業負責人簽訂了“十二五”污染減排目標責任書。
 
各省(區、市)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計劃單列市分管環境保護工作的負責人,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部分中央企業負責人,各省(區、市)發展改革、財政、環保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和軍隊、武警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應邀參加會議。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2006年召開。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