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南台灣,一般指的是濁水溪之南的地域,大致包括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
	 
	以濁水溪為界,南台灣和北台灣是地域上的區分。然而這種地理的概念,跟政治版圖的劃分產生了某種聯系。每逢選舉或有議題操弄之時,“北”、“南”難免不披上“藍”、“綠”的色彩。
	 
	在台灣,地域和“顏色”到底有沒有關聯?南台灣為何經常是綠營的傳統票倉?雖然兩岸交流交往的大趨勢得到了兩岸民眾的認同,為什麼還是有深綠的“鐵杆粉絲”?就這些海內外關注的問題,本報記者專訪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朱雙一教授,請他從文化的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
	 
	“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
	 
	記者:大陸民眾遠觀島內,常常會有疑問,陳水扁家貪腐弊案爆發,最近又爆出扁任內3萬余件公文失蹤,丑聞不斷,為何在南台灣還是有“鐵杆扁迷”呢?
	 
	朱雙一:我講個例子。幾年前,由於陳水扁當局政策上的問題等原因,不少台灣南部農民陷入生活困境,可到了選舉的時候,一些南部農民還是表示:“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這個現象該怎麼解釋?
	 
	事實上,在台灣的現實政治中,“認同”是重要問題之一,因為“認同”直接決定了將票投給誰。“認同”當然與現實利益相關,但“利益”絕非唯一的誘因,文化有時是決定“認同”取向,也就是選票流向的更重要因素。
	 
	因此,在解讀島內類似“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現象的時候,文化的因素不能忽視。在島內,有其特殊的族群文化。就陳水扁來講,他出生在台南鄉下一個世代貧困的農民家庭,從草根攀上島內權力巔峰,對南台灣的人來講,這樣一個現實版的勵志故事,使得陳水扁曾經是南台灣不少人心目中的“驕傲”。特別是對於與陳水扁一樣,祖先同是閩南移民的閩南族群來講,更是如此。還有,閩南文化講“搏感情和講義氣”,所以一些民眾會在陳水扁弊案纏身的時候仍表示“既然曾經挺過扁,就要一挺到底”。當然,“挺扁”跟贊成“扁的政治主張”或是挺“獨”之間,並不能完全畫上等號。
	 
	記者:多元的族群文化本來是天然形成和存在的,可是,在島內,卻存在所謂的“族群”問題。每逢選舉,“族群牌”幾乎是綠營必出的招數。
	 
	朱雙一:的確如此。從民族劃分上來講,台灣常住人口分為漢族和島內現稱為“原住民”的少數民族。按照台灣社會的習慣,漢族又被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其中,閩南人和客家人是指1945年台灣光復之前就世代居住在這裡的兩個族群,又稱之為“本省人”,外省人是指1945年台灣光復之后從大陸遷居到台灣的大陸各地人士,包括他們自己和后代。
	 
	在政治操弄下,出現了本省人(主要是佔人口70%以上的閩南人)同外省人之間的所謂“省籍矛盾”、“族群問題”。撕裂族群,操作對立,曾經是綠營,特別是民進黨催票的重要手段之一。
	 
	記者:除了“族群牌”,“台獨”標簽也與綠營如影隨形。民進黨在台當政8年,“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種種做法從未停止過。
	 
	朱雙一:綠營操縱“台獨”意識形態,是為了選票。明明是操縱,卻為什麼還是會給綠營帶來選票呢?這是因為,“認同”是可以塑造或者扭曲的。認同的形成跟人們的歷史記憶、現實遭遇有關。可是,這裡面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所謂的“歷史”,不一定是人們所親歷的,而聽說的“故事”,同樣可以構成記憶,影響“認同”。
	 
	所以,民進黨搬弄“台灣主體性”、“台灣人出頭天”、“愛台灣”、“台灣之子”等概念和命題,由此建立起“本土化”的價值取向,宣揚“三四百年來台灣屢遭外來政權統治”的“台獨”史觀以及與中華民族主義相抗衡的“台灣民族主義”,鼓動“日本統治帶給台灣現代化”等親日仇華論調和思潮,歪曲“二·二八”事件等的歷史真相以挑撥省籍、族群矛盾,就是企圖讓一些虛假的信息構成台灣民眾的“歷史記憶”,以達到扭曲認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