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南台灣為何成綠營“票倉”:“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2】

2011年12月20日10:23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地域和顏色有關聯?
 
記者:本來南台灣和北台灣只是地域上的劃分,在島內,這種地理的劃分似乎跟政治版圖的劃分產生了某種聯系。島內以前有“北藍南綠”的說法。您怎麼看?
 
朱雙一:把票投給誰,就是“認同”問題。認同問題,從政治學的角度講,十分復雜。如果說在島內“地域”的劃分跟政治板塊或者說“藍綠”完全對應,肯定是不客觀的。不過,南台灣的確是被綠營視作“傳統票倉”。
 
就像我們上面提到的,首先,認同跟文化有關,在台灣,族群文化是重要因素。南台灣和北台灣的族群構成的確有所不同,南台灣的閩南人比例相對多一些,他們所說的“台語”就是閩南語,而所謂的“外省人”則居住在北台灣的相對較多。那麼,綠營因其所渲染的“本省人”特質,“台語”等在地化的溝通方式等,會在台灣中南部取得一些“情感分”。
 
其次,我們剛剛談到,民進黨通過“編故事”的方式,操縱意識形態、扭曲認同。在中南部,民眾的信息來源相對單一和閉塞,地下電台是一些人的主要信息源。民進黨編的“故事”通過眾多綠色電台長期影響民眾,也會抓住一些選票。
 
記者:藍綠陣營的主要分歧在於對“一個中國原則”以及大陸政策的看法上,目前島內的地域政治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朱雙一:民進黨執政8年,不斷推行“去中國化”和“文化台獨”,刻意扭曲認同、割裂兩岸關系。另外,台灣又有其特殊的歷史際遇,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以及1949年以后由於冷戰和內戰原因造成的長久分離隔絕。在兩岸交流交往的大門未開之時,島內民眾對於大陸的了解和認識,幾乎完全來自島內媒體的報道,可在那種特殊的兩岸關系中,這些報道又會有多少是客觀的呢?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部分民眾的認知偏差。
 
另外,中南部的民眾,不少人的祖先是明清時代來到台灣,墓碑上的確都會刻上祖籍地,可是沒有回過故鄉的不在少數。有些人對台灣本土的認同多於對祖先地的認同。人們的地域認同由遠而近漸次增強和變濃,也是人之常情吧。
 
在兩岸交流交往中,南部與大陸往來的步伐較之北部要慢一些,這裡面當然也有現實的原因。比方說,從“老兵”到“台商”,最早到大陸來的台胞多來自北台灣。而中南部的閩南人中,不少是明清時代移民,盼望兩岸開放的意願,自然沒有父母妻兒在大陸的“老兵”來得濃烈。再者,南台灣和北台灣的產業結構也有不同。南台灣多是農業縣市,而北台灣的產業群多以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產業等為主,因此,最早到大陸投資創業的台胞較多來自北部。
 
為何“雲林歡迎雲林”?
 
記者:交流交往,讓島內民眾自己看,自己感受,隔閡和誤解自然會消弭。前不久,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跨過濁水溪到台灣中南部展開經貿之旅,民眾反應熱烈。島內媒體還注意到,雖然雲林縣是民進黨執政,但民眾還是喊出“雲林歡迎雲林”的口號。
 
朱雙一:是這樣。認同是可以被扭曲的,也是可以被塑造的。重塑兩岸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被兩岸學者認為是兩岸未來重要的命題之一。
 
中華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台灣居民中的大多數,是明清時代的閩粵漢族移民和后來又先后從大陸赴台的各省人士,而台灣的政經文教體制,也是按照大陸的模式建立起來的。這決定了台灣的文化就其核心的價值和觀念而言,是與大陸各區域文化“一體”的。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歷史際遇,台灣文化又有其特殊性。正如胡錦濤總書記精辟指出的:“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前半句人們談論已多,后半句則是一較新的表述,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關注。
 
海峽兩岸在塑造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時,應該彼此關照。兩岸要一起來豐富中華文化內涵。所以,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任重道遠,目前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本報記者 李煒娜)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1年4月20日)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