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林存安国画艺术的品质与气质

2012年10月31日08:45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读林存安的国画作品,总被一种气质感动,总被一种品质震撼。

何谓 “格调”?我想,这种品质即是“格”,这种气质便是“调”。其作品中的那份大气、文气和灵气,正是无数艺术家孜孜以求,一心向往的境界。因为,这层境界决定了作品的高格大调。

读画如对话,或轻松,或肃然,恍觉光影明灭,游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行走在欢乐和沉重的边缘。

所谓厚积薄发也好,厚重如山也罢,说的是一种文化底蕴。在他的山水画里,我感受到了这种厚度:山的层次与起伏,松的枯冷与苍劲,云的神秘与飘逸,勾勒出人与自然的一种必然。细细读来,更是欲伸手、欲涉足。

林存安之山水,显于静,蕴于动,藏于灵。归根到底,画如其人。“新安画派”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林存安的国画,也当属他人生与性格的写照,一如他笔端的语言:无为而治,大音希声。

认识林存安,先识其画,师法自然,传情天成。论画道,他将黄宾虹浑厚华滋的湿笔宿墨和赖少其凝如苦铁的枯笔焦墨相融合,并参以戴本孝的沉郁坚实、梅清的疏雅淡逸和懒悟的虚静苍茫,从而形成了自己凝重浑朴、古雅淡逸的笔墨韵致。而这种笔墨意蕴又贯注了他自己对于自然丘壑的感悟与现代生活的审美体验,因而这种凝重浑朴、古雅淡逸的笔墨,也便表达了清新恬静的现代心理诉求与当代文化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新的体认。

深知国学底蕴是中国画的基础和前提,林存安幼小即在母亲的教导下苦习书法。临楷书、行书三十余载,奠定了他较好的笔墨功夫。因此,在他的国画作品里,笔的法度和墨的韵味是十分讲究的。他成长于皖西大别山麓。家乡胜地烟云,四时聚秀,景色清嘉,气卷万山,视听所至乃知其美尽通画意,激荡着少年林存安,也成就了今日大家林存安。

皖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林存安创作的灵感。他将人文水墨和乡土诗境集合于一处,他的艺术道路是既不追寻新潮,也不囿于传统的表现模式。他试图在笔墨与心灵自然契合过程中,追求具有现代形感的视觉语言,将绘画作为体悟人生抒写心性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追求的是淳厚自然、朴实无华的美学境界。或许如此,他的画面流露出一种舒缓轻松的气息。

作为当代徽派山水画传承人,林存安长期研究中国山水画历史,饱览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画作,熟读五代宋元美术,尽阅明清与当代山水画作品的精神内涵。在把握传统山水画笔墨意蕴的基础上,他着力发掘中国画的哲学境象和人文精神。

林存安试图能过传统审美意念与现代审美形式的有机结合完成悟道的过程。他的作品并非对自然景物的摹写,意象只是他表现清逸、宁静、幽远心境的载体。从立意构图、形象取舍、造型方式到用线、着色、使墨,画家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求,个性化语言由此而确立。

(责任编辑:朱晔)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