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美新政府或对华更强硬 中美或走向对抗

2012年10月23日10:36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自冷战结束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大选都必有“中国话题”。今年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中国政策辩论格外有“新意”。这不是“新”在如何辩论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政策,而是“新”在辩论谁成为总统后的对华政策能“更加严厉”,谁把美国的投资和就业机会“流失”给了中国等。这样的辩论不仅过于“政治化”,给人的印象要么是在不顾事实地肆意捏造借口,要么是在有意迎合选民的口味来“抹黑”中国。美国著名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易明在9月末曾撰文指责,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中的“中国辩论”过多地谈论两位总统候选人各自所感觉的“中国味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政策”。这种比在中国政策上“谁”更能“发狠”的调子,让本来应该严肃的美国大选中的中国政策辩论缺乏看头。

美国总统大选历来重在拼经济,今年经济议题尤其突出。这是因为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短期内难以立竿见影的扩大制造业和振兴出口等国内经济难题正在困扰美国。把中国议题与美国经济挂钩,在冷战结束后的6次大选中,已经达到创纪录的高度。两位总统候选人纷纷把中国作为美国经济低迷的“替罪羊”。罗姆尼发誓上台之后第一天就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不再向中国“借一分钱”、不再让“中国偷走”美国的就业机会。奥巴马则不仅两次宣布对中国制造的汽车轮胎和风能产品的“特保”,提升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而且承诺将大幅度降低对华进口。

把中国作为美国经济低迷的“替罪羊”既不是事实,更不讲道义,也有失公允。中国每年的输美产品,不仅帮助美国稳定了物价、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保障了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是尼克松访华40年来美国一直给中国推销的“美国价值”。40年后,恰恰是中国人在捍卫“美国价值”。美国国内政治中强化自我市场保护的上升势头,是今天中美公平经贸关系的最大障碍。奥巴马政府执政这4年中,美国商务部向WTO提出了8件针对中国的“非正当贸易竞争”指控,实施了39项针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反倾销”和“补偿性”加税案,针对中国的频率和力度远高于布什政府执政的8年。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根子”一直是在美国、而并非在中国。美国严禁高科技产品和军民两用产品对中国的出口、拒绝向中国开放高科技产品出口市场,加剧了中美双边贸易的失衡。可惜的是,奥巴马和罗姆尼迄今的竞选纲领和电视辩论看不到任何这方面的影子。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一味基于市场保护需求打压中国经贸政策的“中国味道”,是否会预示着2013年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的中美“贸易战”?对这一可能性我们不能低估。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有三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观察点”,预示着不管谁当选美国总统,其“中国政策”在经贸领域内都可能继续朝着对抗性的趋势发展。

(责任编辑:姚丽娜)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