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17:1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手机看新闻
推广公务卡对于改变公务支出不透明的状况意义重大,但遏制不正当的公务支出,还需多措并举。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加快将公务卡制度覆盖到所有基层预算单位;地方财政部门要加快将公务卡制度覆盖到县乡,确保今年年底前将改革覆盖到所属各级基层预算单位。
这意味着已经实施了5年的公务卡制度改革将迈入快车道。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西、安徽等地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公务卡扩面推广这一任务时间表的设定,显示出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强力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规范各级预算单位公务支付行为的决心,有助于加强财政资金监督,提高财政支付的透明度。
不过,一些专家也提醒,公务支出从现金结算到刷卡支付,只是结算方式的变化,未来要积极采取措施,谨防公务卡制度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弃卡不用”、“有卡不能用”、“虚支套现”等现象。此外,应进一步扩大公务卡强制结算涵盖的财政开支范围,多措并举才能真正遏制不正当的公务支出。
公务卡改革成效显著
作为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处的处长,李寒松使用公务卡已有4年多的时间,额度已经逐渐提升到8万元。
“不管在省内或省外出差,都必须在指定的宾馆按照差旅费限额使用公务卡付账,是什么费用就是什么费用,是多少就是多少,时间、地点、金额等信息在账单上一目了然,用公务卡结算透明度较高。”谈及用卡心得,他这样告诉记者。
“公务卡制度改革推行5年来,已经产生多重积极效应,最明显的就是消费公开透明,有利于规范公务支付行为。”采访中,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谈到,使用公务卡后,所有支付行为都会在银行账目上留下痕迹,资金流向、项目、数额等更加清晰,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公款吃喝浪费等不良现象,减少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控制不合理的公务经费支出;另一方面便于相关部门开展审计工作。
减少现金流通,便利结算,方便出差报账和公务采购则是使用公务卡的另一大优点。
采访中,江西省直单位的一位财务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去采购办公用品,结算招待费、会议费时,每次都要带大量现金,走在路上心里很不踏实,现在凭卡结算便利安全。
同样感到方便的还有使用者。一名机关公务员就告诉记者,在推行公务卡后,出差回来后拿交易凭条和发票,直接到财务报账,凭卡结算方便省事。
安徽省财政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省级预算单位共办理公务卡支付业务2万多笔,报销金额3302万多元;5~7月,全省省级国库集中支付现金结算得到有效控制,预算单位累计提现较上年同比下降69.56%,省级国库集中支付现金结算得到有效控制。
正因为如此,《通知》要求,要全面推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
对此,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谈到,国家有关部门此次加快步伐扩大公务卡制度改革范围,可以大大减少用款单位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现金业务量,提高公务结算的效率,有利于监控预算单位财务支出,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监督,规范公务开支。
山东省财政厅国库处调研员张建华则认为,推行公务卡改革,通过制度、机制和管理工具的融合创新,有利于强化财政监督,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既方便预算单位用款,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还可杜绝虚假发票抵账等问题的发生,提高政府支出的透明度,对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未来需谨防三种现象
尽管效果明显,但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公务支出从现金结算到刷卡支付,只是结算方式的变化,未来公务卡扩面推广、应用管理需谨防三种现象。
首先是“弃卡不用”的现象。
一位中央驻鲁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单位的报销制度,财务人员不是将报销的钱直接打入公务卡,而是会把现金交给自己。“我还得跑到银行还款,或者用银行卡转账还款,耗费了个人时间,增加了转账费用,有时因为工作忙耽误还款,还影响了个人信用。”
李寒松认为,随着公务卡的逐渐推广,这些问题有可能影响广大公职人员的用卡积极性,导致“弃卡不用”。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公务卡制度改革5年前就开始推行,但目前仍有一些预算单位裹足不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单位担心使用公务卡后,公务支出受到约束,一些不正规的开销难以报账。因此在推行公务卡后,如果监管不严,仍有可能出现弃卡不用,改用现金支付的现象。
其次是“有卡不能用”的现象。
据一些地方的公务员反映,有时因公到一些县(市、区)出差,特别是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刷卡机具的覆盖面不高,有的宾馆、商店不能刷卡,只能付现金,导致即使有卡也不能使用。他们认为,如果这一问题不尽快加以解决,将会使公务卡强制推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已明确要求,公务卡代理银行、中国银联要扩大销售点终端机具的布设范围,加大布设密度,增加机具数量,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布设力度,为公务卡结算的普及创造完备的硬件条件。
最后是“虚支套现”的现象。
本刊记者了解到,按照强制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做法,报销的一般流程是:公务人员持公务卡先行刷卡支付公务支出,取得发票及刷卡凭证,再向单位申请报销,财务审核无误后予以报销。
“实际上,公务卡结算只是做到‘刷卡支付有记录’,但不能监控支付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当前需要防止公务卡使用人与不法商户串通作假,‘虚支套现’的现象。”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李德荃提醒。
仍需多措并举
“如果没有严格的财务报销制度跟进,不正当的公务支出仍难以控制。”采访中,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顾建光所说的一番话代表了不少专家的共同看法。
“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重在‘强制’。”李德荃建议,有关部门应规定,对列入强制结算目录的差旅费、会议费等16个项目的费用,必须用公务卡结算,否则不予报销,以真正实现完全的公务卡结算,杜绝出现各种名目的卡外报销方式;同时公务卡代理银行、中国银联可开设提醒服务,对透支的公务卡提前采取短信、电话、函件等方式通知卡的持有人及时还款。
“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公务出差的内容、时间、地点等标准设定报销额度,超过额度的,在报销时不仅要提供刷卡单据,还要提供有商家签章认定的消费明细单,详细说明每一笔消费的时间、项目。”李寒松建议。
也有专家提醒,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公务卡强制结算的监督检查,鼓励社会参与监督举报,严厉查处公务支出中虚开多报的行为,杜绝公务卡使用人与商户串通以卡套现、侵吞公款的现象。然而,问题还不止这些。
多年来,公务支出不透明一直备受诟病,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的实施,对于所能涵盖的财政开支项目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对于那些公务卡未能涵盖的财政开支项目仍存在难以监管的问题。
专家们认为,要改变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适时扩大公务卡强制结算涵盖的财政开支的范围;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公开公务支出的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目前一些地方公务支出信息公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关键信息没有披露,公众很难根据笼统的数据作出评判。”蒋洪最后谈到,预算公开不能为公开而公开,公开的目的是要让社会公众清楚了解公款的花销,从而对公务支出进行有效监督。□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兴文 王志 席敏 马姝瑞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