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醒过来的黄国故城【2】

潘新日

2012年10月20日08: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全球6000万黄姓人发源地

  我迫不急待地拉着县委书记赵亮和黄国故城管委会主任黄久国一起去领略古国的神奇。

  赵亮是一个豪爽敞亮的文人,他自豪地说,现在全国有3200万黄姓人、全世界有6000万人以黄为姓,他们的祖先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是从黄国故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如果不是亲身感受,你不会相信黄氏族人有如此之大的生命力。

  他很自豪地指着远处的城墙,你看,过去的古城没人理会,一直沉睡不醒,变得荒芜不堪,是考古专家发现了这个没落的王国,它的价值蜚声海内外,古城也从省保单位升格为国保单位,为了搞好黄国故城的开发,我们成立了管委会,现在,这些景点都是新建的。

  遗存瑰宝昭示王国的辉煌

  北方的山水豪迈,穿潢川县城而过的潢河,唤醒了的古城,滚滚东流,汇入淮河。

  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有了水,这个城市才有灵气。小潢河就是黄国古城的灵魂之气,不知道黄国的先民是怎么选中了潢川这个优美的地方,小潢河的灵水陪衬着雄伟的城池,只要看了,就让人心生敬畏。

  最先醒来的是古黄国文明进步的青铜器与玉器考古文化。近年发现的黄国青铜器有《刺伯鼎》、黄太子伯克盘、黄群簋、黄韦俞父盘。最令人惊讶赞叹的是黄君孟夫妇墓中出土了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多达200余件。这些青铜器,纹饰古朴,有云纹、涡纹、三角形纹、波纹、蝉纹、虎纹,器物造型轻巧美观,大方实用,是春秋早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瑰宝。墓中出土的紫色绣绢和“绢纺”残片,是我国纺织史研究中极为珍贵的标本。出土的玉器制作更是精巧美观,造型有虎、鱼、蚕、人首等形式,非常生动写实,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此外还有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这些玲珑剔透、精美迷人的玉器,反映了黄国人极高的琢玉水平。这些瑰宝如今都在国家博物馆和河南省博物馆陈列,昭示着一个王国的辉煌。

  让游人获得历史文化的滋养

  如今,古黄国这个神秘的曾经繁荣一时的王国,它的消亡、它的传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过去、现在、未来,也在再一次来探寻古城遗址的我的脑海里浮现交错。

  黄国故城遗址是我们潢川之行中最期待的,那个神秘的曾经繁荣一时的王国,它的消亡、它的传说深深吸引着众多游客。

  游人最多的地方是千米神道和仿古建筑群,苍松翠柏、牛、马、象等动物和大臣神像分列两傍,神道直通黄国祖庙、展示馆、生态园、娱乐园等景点。

  仿古建筑群就建在宫殿群遗址上,贵为黄国内宫的黄君台宫殿群,一度沦落为废墟、荒地、稻场。数千年雨打风吹,这片夯土高台,除了破碎的瓦砾,还有一些散落的铜箭头。唯有宫殿区的东侧,一汪池水,清澈见底。泉水甘冽,久旱不枯,当地人称其为天池。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国宫殿的一泓神泉。即便是周边的水塘、湖泊干裂见底,这个池子仍是清水长流,每逢大旱,依然碧水盈盈,神奇无比。

  在天池的旁边,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安静地躺在这里,见证历史的兴盛衰落。春申君,是黄氏发展史上一座丰碑,一个宗族的中兴者、光大者,一个可以万源归宗的始祖代表。闲时,方圆几十里的百姓经常会到黄歇墓地烧纸烧香,祈祷风调雨顺好收成,老少平安。

  源于此,黄国故城作为世界黄姓发源地,每年都有来自美、韩、马、印尼、泰、新等国和我国台、港、深圳的海内外宗亲团体及黄姓族人前来寻根拜祖,凭吊故国遗址,缅怀先祖业绩。

  黄国故城管委会主任黄久国介绍说,《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详细设计》的方案目前正在向国家文物局报批。他满怀憧憬地向我们描述了黄国故城的未来:将在原有的遗址上,将宫殿、城墙、城壕和道路等基本恢复到古黄国原来的面貌。要让游人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当年古黄国的模样,了解古黄国的起源、发展和文化。

  

(责任编辑:赵鸣飞)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