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遮百丑?
毫无疑问,各地建设摩天大楼在博人眼球方面成效显著,但问题是这些二三线城市真的需要一个“高入云霄”的大楼吗?巨额投资能够转化为现实效益吗?
据了解,摩天大楼建成后能否获得收益,关键取决于出租率。一般来说,以收租偿还投入成本一般需要1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出租率的高低往往与所在城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密切相关。在北京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高达75%,使得商业对甲级写字楼的吸纳量每年能达到六七十万平方米。同时,超高层建筑的维护费用一般也是普通建筑的3倍以上,高额的维护成本进一步推高了租金。
“在经济发达程度、商业密度及可能产生的聚集效应都与一线城市有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在二三线城市建高层建筑,当地的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能否承受高昂的租金、物业等运营值得商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对记者表示,一些二三线城市不顾本地经济情况而热衷建设摩天大楼的现象值得警惕,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和商业规则,获得收益甚至收回成本都很难,不仅给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隐忧,还造成巨大的浪费。
同时,摩天大楼的建设周期长,很容易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建设资金没能及时跟上,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并最终搁置的情况。近期备受瞩目的“东方之门”项目就被曝自2004年拿地至今已有近9年时间,却仍未能完工,去年下半年启动预售以来销售也表现平平;2001年开建、原本计划2008年竣工的温州“世贸大厦”至今仍未完工,城市地标正面临成为“烂尾楼”的尴尬。
事实上,摩天大楼常常是城市建设的一次冒险。如果其设计风格、建筑材料等与城市总体色调相符相称,则可以为一座城市的独特形象增色,反之则可能对之造成损害,而长期备受批评。“因此在做出修建摩天大楼的规划前要认真论证,反复评估,避免因失误而破坏城市的整体风格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经济并不算高度发达的国内二三线城市更要慎之又慎。”张松指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