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09:17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蛙》的主人公原型是莫言的姑姑管贻兰。她也只是平静地坐在家里。她说,莫言写她部分是真的,部分是虚构。作家不容易,她的故事是骨头,莫言还要写肉,虚构是难免的。她为侄子高兴,却不愿意去打扰他,一个电话也没打。“自己家人不给自己家人添麻烦”。村里人都知道,莫言得的奖是最大的奖,“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奖了”。莫言的叔叔管贻喜说,管家在光绪年间曾经中过探花,莫言这个比状元还要厉害。然后,他们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莫言为人随和,有人甚至说,“他好用”。什么事情,只要求到他,他很难拒绝。莫言的家人也是如此。莫言的老父亲90岁了,耳朵有点背,听不懂别人的问题,慌张中总带着些惭愧。他们接待一批一批的记者,尽力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只要记者离开,他们一定会送到门口。如果开车,送出门的人一定会站在那里,不停地招手,直到车开走。
……
莫言从50岁之后,回高密的时间越来越长。回到高密,莫言喜欢背着手赶大集。逛市场的时候看到粮食一定要摸两把。得了诺奖之后,他说自己压力很大,忧虑重重。他希望一切能尽早平息,可以尽快进入创作的状态。莫言曾经对邵春生说,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他喜欢高密的平静。
□新京报首席记者 张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