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今天的工艺美术珍品  明天的文物精华

王加林

2012年09月27日13:01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的记忆和根脉。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河北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传承有序,独具特色,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誉满全球的名窑陶瓷、巧夺天工的精美玉器、庄重典雅的珐琅器、灵动的唐山皮影、精巧的蔚县剪纸、鬼斧神工的内画艺术等等,以及新涌现出的铁板浮雕、易县绞胎、滕氏布糊画等新的艺术品类,无不折射着世世代代河北人的聪明与智慧,体现着制作者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个性特征和精湛的技艺,是材质、工艺、艺术、理念的完美结合与体现。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李铁映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指出:“……文物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没有自己文化和文物的民族,就等于没有历史。……昨天的工艺美术品是今天的文物,今天的工艺美术品是明天的文物。……”确实,祖先留下的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丰厚的文化遗存,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与先人对话交流的媒介,是民族精神的再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河北省工艺美术事业在不断传承、创新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工艺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恢复了部分已经失传的技艺,但在不断谋求技艺的创新发展、大师的名扬天下、艺术品走向生活、企业走进市场的同时,如何让精品之作流传百世,有序传承,使之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亦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担当。
 
为更好的保护、传承河北优秀民间工艺美术,进一步做好当代传统工艺珍品的征集、收藏工作,我省不仅制定了《河北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河北省传统工艺珍品征集收藏办法》,并先后成立了河北省传统工艺珍品征集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自2005年开始,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和省工艺美术协会开始对河北省当代工艺美术珍品进行了抢救性征集,本着系统性、独特性、特色化的原则,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工艺美术大师及艺术家们的鼎力支持下,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入藏的当代工艺珍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品类、数量上亦渐成系列:老窑新瓷、唐山彩瓷、冀派内画、铁板浮雕、景泰蓝、泥塑、陶艺等等,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水准的藏品体系。填补了我省博物馆界系统入藏当代工艺珍品的空白,留下了丰富的藏品资源,并使之得到了科学的保护和规范化管理,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同时,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以入藏的工艺美术品为依托,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展演、讲座、研讨会、手工艺制作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民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工艺美术作品、可以与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传统工艺得到了更广泛的弘扬与宣传,促进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发挥了桥梁、纽带、载体的积极作用,亦积极贯彻了文化惠民政策,践行了为民服务的宗旨。
 
“百舸争流千帆竞,风好正是扬帆时”,当前,我省工艺美术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工艺美术大师要创作具有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的珍品力作,使今天艺术珍成为未来的文物。作为博物馆要进一步加强传统工艺的创作的指导、组织好珍品的收藏、研究、挖掘、宣传、普及工作,打出品牌,形成规模,才能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我省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大放异彩,为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更大贡献。
 
(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 名誉理事长  王加林)
(责任编辑: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