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鲜红的长江水真是河沙所致?

2012年09月09日11:12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9月6日,在朝天门码头长江边上,不少游客发现江水居然呈比较明显的红色。环保部门推测,这可能是上游因汛期带来的河沙所致。当日下午,渝中区环保局和巴南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辖区内的江水确实比往日红了不少,但经排查,均未发现沿岸有违规排污行为,初步推测应是上游汛期带来的河沙导致。
 
原本在黄河才有可能出现的河水浑浊、发红现象,竟然在长江上游河段也出现了,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环保信号。对此现象,当地环保部门推测称“可能是上游因汛期带来的河沙所致”,这个理由有些牵强。一者,检查没有发现违规排污未必就没有企业违法违规排污,排污企业逃避检查的能力有目共睹;二者,先行排污造成污染,然后再停止排污完全可以做到。当地“马后炮”式的检查排查,并不能说明企业向长江排污现象不严重。尤其是,在没有相关科学根据和确切的数据之下,第一时间将“长江水变鲜红”推脱给“上游汛期的河沙”也是一个并不怎么负责任的做法。
 
事实上,长江水体污染现象近年来呈加剧趋势,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最新数据,仅2010年一年长江排污量就高达339亿吨。部分河段水质富营养化,以及长江干流仅有86%河段水质优于或符合国家地表水三类水标准就是证明。在沿江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企业大量兴建,长江已不堪重负,同样影响巨大的是长江内生存繁殖的水生物及鱼类。在80年代渔民可以随意下网就捞到鱼的场景几乎已经不存在了,面对日益恶化的水体不仅渔民欲哭无泪,珍稀鱼类亦岌岌可危。以我国长江中独有的江豚为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已由80年代的约2700头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000头,其中有效种群数量只有1000头左右。
 
一方面是水体水质污染的现实,另一方面是当地环保部门回避污染将“鲜红江水”推诿给“汛期河沙”,公众会选择更相信哪一个不言自明。当然,长江水变红真正的根源何在?也或确实有上游汛期原因,然而,无论如何也是与污染加重后长江水质自我净化能力越来越差脱不了干系。如果水体水质是健康的,其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就强、自我修复能力就强,如果水体水质本身就处在一个危险的边缘,小小的“风吹草动”就有“强烈反映”也就是必然的了。譬如:近年来一些内地湖泊频繁发生的蓝藻现象,沿海地带日益高发的赤潮现象,无一不是生态破坏不堪重负后频频向人类发出的警钟。
 
将长江水变鲜红的原因第一时间推给“汛期河沙”,对于当地环保部门而言是一个最好的理由,也是一个卸责的方式。然而,让河沙来“背”环保的“黑锅”,无助于真正引起环保部门警省,对于长江环境保护也不是什么好事。官方“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之下,延误的只是宝贵的治理污染的时机。毕晓哲(河北 职员)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