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7月30日电,意大利欧联通讯社7月30日发表署名评论员文章说,海外华人子女道德观念的培养重在引导,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海外华人子女,不同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记忆。第一代华人家长身上打着永远无法抹灭的中国烙印,他们有着“血脉相传”的情结,始终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去培养教育子女。而从小在海外长大的华人子弟,更看重的是旅居国法律和人文环境,他们的意识西化和对所在国母语文化的认同与生俱来,与父辈“母语”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矛盾正在日趋加深。因此,海外华人子女教育应以引导作为主线,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传授中华理念和思想。
评论原文如下:
女儿七岁来到意大利,转眼间已经变成了大姑娘,成为了一名高中生。小的时候女儿和外公外婆生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小姑娘,接受了十年的西方教育,她的母语变成了西方语言,思维方式完全西化。更确切地说,女儿评论道德价值观念已经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中文完完全全的成为了她的附属语言。
笔者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小的时候经常淘气,特别是在那特殊的年代,笔者和同学、孩提时的朋友打架,干一些为家长惹祸的事几乎是家常便饭。换来的结果是每次闯了祸,都是父母出面负责摆平,最后是父亲棍棒相加。被父亲打过多少次笔者已经记不清,唯一我记得最清楚是母亲扮演的角色,母亲总是加以规劝和阻拦。
我爱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曾用中国的传统观念教育我,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道理我能够理解,从没有因为自己被打而痛恨过父亲。也许自己因为小的时候被打太多,笔者发誓决不动手打孩子。如今,笔者的两个孩子一个已经成年,一个在读高中。笔者可以负责人地说,从未动手打过孩子。
几天前,因为家庭琐事笔者酒后对女儿吼了几句推了女儿一下,没想到创下了天大的祸端。女儿说,你再和我发火我就跳楼,我死给你看。笔者说,我帮你开阳台门,不跳我踹你下去。当然,笔者不会叫女儿跳楼,更不会将女儿推下楼,只是一句气话而已。
事情的第二天女儿离开了家,不再接父亲的电话并说,永远不想见父亲,父亲赔礼道歉,女儿不理解也不接受。笔者是一个具有三十年烟龄人,为了请女儿回家笔者已经戒掉了烟,并保证不在家中喝酒,保证今后不再发火,女儿还是无法原谅她的父亲。
海外华人子女教育多年来一直是生活在海外的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方式与祖(籍)国截然不同。华人子女的文化、意识在不断西化中,对中华传统的道德理念已经产生一种无形的抵触情绪。西方社会对子女的打骂是一种违法行为,强迫子女去做他们违背意志的事更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海外华人子女道德观念的培养重在引导,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海外华人子女,不同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记忆。第一代华人家长身上打着永远无法抹灭的中国烙印,他们有着“血脉相传”的情结,始终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去培养教育子女。而从小在海外长大的华人子弟,更看重的是旅居国法律和人文环境,他们的意识西化和对所在国母语文化的认同与生俱来,与父辈“母语”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矛盾正在日趋加深。因此,海外华人子女教育应以引导作为主线,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传授中华理念和思想。(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