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原子弹“种子计划”的起步
国民党当局还都南京前,日后名列“原子能研究委员会”成员的11位学者由俞大维率领,在重庆会见了蒋介石。蒋令“军政部”拨10万元法币作启动费用,并指示兵工署腾出一间大礼堂作研究人员办公场所。蒋介石也欣然同意了俞大维提出的原子弹专家培育计划。
按俞大维的方案,由“军政部”派遣青年科学家到美国学习最新的原子物理科技,学成回国再参与原子弹计划。蒋介石允诺拨用美国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作为青年科技人才赴美深造经费。选派美国的留学生,由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分别选拔。吴大猷挑选了朱光亚、李政道,曾昭抡挑选的是唐敖庆、王瑞酰,华罗庚则挑选了孙本旺、徐贤修。
1946年秋天,三大科学家率学生赴美。这不仅是国民党原子弹“种子计划”的起步,更是中国原子科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悄悄成立了“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它是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之后,第一个成立的“国防”科技研究单位。俞大维希望“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和稍早成立的“国防科学委员会”紧密配合,进行原子弹研究。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蒋介石指示拨给美金50万元。
然而,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却由于国共内战庞大的军费支出而夭折。
1947年4月21日,“国防部部长”白祟禧建议设立“中央原子物理研究所”,同时增加“国立物理科学所”的相关研究设备,要求拨给经费140余万美元,外加第一年补充设备费100万美元,共为240余万美元。蒋介石亲笔批复白祟禧的签呈:“目前国库支应浩繁,外汇亦须节用,所请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应缓办。”尔后,国共战局愈来愈不利于国民党,“缓办”两字为蒋介石的原子弹大梦暂时谱下了休止符。
1949年,63岁的蒋介石退守台湾孤岛,国民党政府朝不保夕。两三年前,由“军政部”派遣赴美留学的那批青年科学家,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也星散海内外。吴大猷滞留美国,华罗庚选择留在大陆。曾昭抡因有俞大维的关系,1949年赴台,在“台湾肥料公司”短暂任职,旋即借故悄悄借道香港返回大陆。唐君铂将军生前透露,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火箭专家,日后成为大陆导弹之父的钱学森摆脱美国当局层层刁难后,1955年后曾从美国辗转经由日本到台湾,短暂停留后自知无从发挥,默默离台,经香港回到大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