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寄身翰墨之中 寻觅淡雅人生

当代书法家张永年的快乐书法

2012年07月16日23:44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张永年先生正在作书

海外网电(张允辉 黄思斯 于璇摄影报道)翰墨芬芳,碑帖琳琅,夜深人静的时候,研一池古墨,铺一张素纸,拈一管柔毫,悠游于黑白世界之间,寄身于翰墨之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淡雅人生,这就是陕西省著名书法家张永年先生的学书之道。笔随心跳,娓娓抒情,不知小小书桌上的白宣能否承载张先生深深的情感。

纯净的阳光铺呈着静谧,清新洒脱、沉雄俊逸的书法谱写着诗意人生。初见张永年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明媚的午后,他儒雅的文人气质,豁达的处事态度,热情的待人方式,让人很容易走近他,走进他的书法世界。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一进入张永年先生的家,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挂着的一幅幅名家书画,于右任先生、曹伯庸先生的字,冰如先生的画... ...无不透露出一种文人雅士所特有的气息。张先生很热情地带笔者进入他的书房,展示了他收藏多年的“宝贝”——他与书画老友多年前的信件。

“永年为人热情,喜欢书画,曾得片纸,不辞辛苦...习魏有势亦有体,有个性在其中,笔墨生动有趣,可再悟而练...”这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给张先生的书信。还有刘自椟、华君武、刘永杰等名家与刘先生之间甚至都已发黄的书信、明信片、小纸条,最早的已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这些都被刘先生珍藏着,视为自己学书人生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是采访过程中张永年老师一直在强调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要是连对书法最基本的兴趣都没有,学好书法就只是一纸空谈。

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的他,从小对于文学和书画就有着特殊的喜爱。1975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很多藏书、名家字画都被查抄,十余岁的张老师便经常偷偷去仓库,如饥似渴的欣赏着这些知名书画家的珍品,也正是这样,才慢慢地开启了他的书法之门。文化大革命之后,张永年老师开始进入陕西省书法函授学校正式系统的学习书法。他先是从唐楷入手,之后是北魏楷书,也兼写行草。作为一种线条艺术,书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是相当枯燥乏味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然而在张先生看来,兴趣所至便是快乐的,快乐地临帖,快乐地练习,这一切都归功于他对书法的一腔热情。

“名家的指点让我受惠终生”

张永年先生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王维诗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字协会理事常务。近年来主攻北碑,卓有成效,发表书画评论及作品近百余篇,文笔犀利透彻,慷慨大气;作品齐正相参,苍拙古朴。曾参加2003年中韩书法展,2004年海峡两岸书画作品展,西安交大建校110周年书法作品展并获陕西广播电视报社建党70周年书画大赛优秀奖;“诚达杯”陕西省医药卫生系统书法作品一等奖;高教系统书法一等奖;首届中国“兵马俑杯”国际书画大赛书法银奖。其书法作品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广为流传。

如此成就的取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勤奋好学的张永年先生为此甚至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80年代初,学习书法遇到了自己学书的瓶颈期,于是他开始另辟蹊径,从名人名家入手,不辞辛苦,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亲自拜访,只为了得到一些指点,一代名家卫俊秀、刘自椟、顾子惠老先生等,都在他的学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名家的指点,他的书法技艺开始突飞猛进。

张永年先生别具风格的是他的魏体书。他习魏反复练习《张猛龙》、《观海童诗》、《龙门十二品》、《张玄墓志》等。由于有着扎实的唐楷从础,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然而,他的魏书不是以形以和模仿为最终目的,而是在追求它的神韵,再加以创新。讲究过硬的传统功夫,特别重视规矩法变的他,最终练就了自己潇洒豪放、飘逸流畅而又不落俗套的个人特色。

然而,张永年先生将这一切的成就都归功于“名家的指点让我受惠终生”,然而在笔者看来,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而又不辞辛苦才是他成功的秘诀所在。

“鉴赏是学书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惊喜”

早年的四处求艺的过程不仅让张永年先生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就是——书画鉴赏。每到一处,他除了请求名家给予指点,为了便于临摹,他还会让名家赐书一副。久而久之,他竟成了一位收藏大家。长时间的临摹、经常的和真品接触,也让他熟知每个书画名家的个人风格,甚至到一眼就能辨出真假。

1995年左右,书画进入市场,作假现象横生,张永年先生便凭借着自己的好眼力,经常帮人鉴别字画。为了提高自己鉴赏方面的专业能力,张先生曾到中国美术报书画鉴定研修班深造,虚心请教著名书画鉴定家单国强、钟银兰教授,单教授还为其题写了“无尽藏”以资鼓励。

张先生告诉笔者,他一直觉得书画鉴赏这门技艺是他学书过程中最意外的惊喜,或许这也是他多年辛苦的一个必然而应得的收获吧。

“做善事是每一个艺术家应尽的责任”

黄庭坚说“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法家应当人品与书品统一,具备广博的修养。张永年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艺术家。04年陕西省华县水灾,张先生亲赴灾区第一线,待了一个月赈灾义卖;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他又在第一时间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拍卖所得全部捐给灾区;每年春节,张先生都会在大街上免费为群众写春联... ...这一件件善事在他看来“是每一个艺术家应尽的社会责任”,他告诉笔者,只有人人有爱,才能汇聚成改变这个世界的大爱。

多年来,张先生一直很注重人品修养,他作品的内涵达到了书品与人品二者之间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他崇尚广采博取,主张以文养墨,他勤奋学习,广泛涉猎,不断在拓宽眼界,积淀学识,蕴积诗情。他的书法能有近日之成就正是他学养、品格和禀赋的流露,是长期修炼的结果。

走近张永年先生,就如同翻开一本内容丰厚的古籍,让笔者不禁想要细细品读一番,而张先生“寄身翰墨之中,寻觅淡雅人生”的这份情怀也让笔者深深折服,张先生告诉笔者,唯有踏踏实实的做自己喜爱的事,才能不断收获快乐。

(责任编辑:安鑫)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