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波兰之旅
来源:海外网 2012年06月18日15:44
肖邦博物馆李湖江摄
因欧洲杯的缘故,现在全世界都把目光对准了东道主波兰,赛事报道一场连着一场,令人目不暇接。本届欧洲杯揭幕战的举办地在华沙国家体育场,电视中不断出现的画面将我的记忆拉回两个月前。那时和几位同学同游波兰,第一站便是首都华沙,曾站在河边眺望对岸的华沙国家体育场,心里可怎么都没想到两个月之后这里会是如此热闹。
把热闹还给足球吧,我们当时给这次旅行定的主题是悲情之旅、涅槃之旅。因为波兰这个国家的历史太沉重了,曾经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二战时首都华沙成为德苏的战场,所有的文物古迹几乎被破坏殆尽。走过欧洲的许多城市,若不详细对比感觉则大同小异。大概是患了审美疲劳的缘故吧,华沙的第一印象似乎要比其他欧洲城市还略差一些,不过仍然有许多可观之处。我们四处寻访历史文化的遗迹,但是由于复活节放假,国家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等都不开门,还好肖邦博物馆照常开放,我们就到那里去参观。
肖邦绝对是整个波兰的名片了,在这里,也许有人不知道总统叫什么名字,但是无人不知肖邦。本届欧洲杯开幕式上演奏的正是肖邦的《离别曲》。肖邦博物馆位于华沙市中心,是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修建而成,总体风格是集欧洲古典与现代化为一体,波兰语称为Muzeum Fryderyka Chopina。多媒体展厅展示了肖邦的一生。各个阶段都有影像介绍,他不同人生阶段的照片则用彩色光影打在展厅上方的屏幕上。如果你对他的音乐感兴趣,你可以静静地坐在桌旁,拿起旁边的耳麦戴上,于是肖邦的音乐就在你的耳旁流淌,同时你还可以看到桌上的书正摊开,上面同步显示该乐曲的背景介绍及乐谱等。其实书和文字都不是实物,是从上方投射下来的光影营造的效果,真是美仑美奂。
参观肖邦博物馆以后,我写下一首小诗表达了当时的心情。
生命之河
冲刷着岸的记忆
浪花淘尽而音乐独存
光与影叠加
声与响碰撞
眩晕 咆哮似海
吟唱 轻柔如风
有旋律在耳畔流动
我不知身在何处
黑键与白键的交替
是夜与昼的轮回
是善恶的交锋,是鬼神的游戏
这是天才如椽之笔写就的华章
是造物主打破规则创造的奇迹
啊,肖邦
你是一个传奇,留给后人追忆
弹指间你震撼了整个世界
你却把心留给了多难的祖国——波兰
肖邦1810年生于华沙郊区,1849年死于巴黎寓所,属于英年早逝的天才。他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波兰舞曲》,二十岁时就已经是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了。1831年肖邦离开波兰来到巴黎,之后认识了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当时乔治?桑大肖邦六岁,据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李斯特家里,那时乔治?桑身着男装还一边抽烟。难以预料的甜蜜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令肖邦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灵感无限。但是到了1847年两人的爱情却破裂了,这给肖邦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创作的灵感渐渐枯竭,心情抑郁、身体健康也逐渐恶化,再加上祖国的前程未卜,亲人朋友又相继离世,连串的打击终于将他逼向绝境。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寓所逝世。肖邦是个爱国主义者,生前写下了许多体现爱国主义的钢琴作品,临终前更是嘱咐要把心脏安葬在自己的祖国。如今肖邦的心脏安葬在华沙圣十字教堂的一根柱子里边。而在巴黎,肖邦的墓位于拉雪兹公墓的一个小坡上,墓碑上有一个忧伤的少女怀抱小提琴雕像。
而每隔五年在华沙举办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似乎有中国人特别有缘。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钢琴比赛,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第一届比赛在1927年举行。1954年傅雷之子傅聪赴波兰留学,在1955年3月他参加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这是东方人首次在该项赛事中取得好成绩。继1990年第十二届、1995年第十三届比赛头名空缺之后,2000年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来自中国的年仅18岁的李云迪技压群雄拔得头筹,为中国人争取了荣耀。当我们行走在华沙街头,也因此感觉脸上有光。
在波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观项目就是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那天的天气也很应景,雪花在疾风中飘飞。如果说每一朵雪花都像是一个遇害者的灵魂,那么漫天飞雪该是多少人的冤魂?多么不起眼的小镇啊,只因杀人而闻名;多么沉重的历史啊,都雕刻在了奥斯维辛。我们眼前的集中营已然沉寂,然而多年前的惨烈景象似乎重现在眼前。透过集中营的铁丝网,我们吊唁着逝者的灵魂,并献上一束洁白的鲜花。
从奥斯维辛坐火车回到波兰历史名城克拉科夫,大家凝重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当地一位中国留学生小许带我们逛了城区,并带大家到一家传统的波兰餐馆吃饭。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把气氛推向高潮,连隔壁桌的老外也竖起拇指赞叹。不知为什么,那天大家唱的都是爱国歌曲,主打歌是《我的中国心》。啊,多么难忘的时光!回忆我的波兰之旅,现在脑子里只剩下小许教会我的一个词——金枯叶!(波兰语dzi?kuj?音译:谢谢!)
作者:李湖江,现就读于柏林自由大学。
(责任编辑:邹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