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京华时报:假钙片猖獗缘于监管“缺钙”

2012年05月22日11:15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监管不再“缺钙”了,整个保健品市场才不会缺钙、厂家和商家也不敢缺德。
 
记者调查,北京十里河保健品批发市场内有问题钙片在售。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按规定一个保健品批号只能对应一种产品,而套用国食健字G20070361批号的钙片,居然高达35种,而这还只是不完全统计。更吊诡的是,国食健字G20070361的保健品批号曾多次被曝光,深圳龙岗药监分局曾为此发布消费安全警示,称该批号从未进行过生产。
 
这些问题钙片名不副实,比如含钙量低。钙片的销售对象多是孕妇、老年人。如果最缺钙的群体吃了问题钙片,后果会相当严重——严重缺钙可能会导致婴幼儿出现佝偻症、发育迟缓等症状,中老年缺钙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症状。问题钙片缺钙,厂家真够缺德的!
 
问题钙片销量一直不错,甚至有时会出现断货现象。究其原因,这与生产商家刻意傍品牌有关,这些问题钙片冒用“乐力钙”“新盖中盖”“钙尔奇”等知名品牌,包装与正品极为相似,包装上也会标注真正生产厂家及商标。对缺乏辨识力的消费者来说,自然难以判断其真伪。
 
遏制李鬼出没,别指望消费者拥有火眼金睛,关键还是需要监管部门出马。但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这就好比,给孩子颁发了准生证,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确实依赖家长,但其他家长也在冒用这个准生证生孩子,监管部门就无权坐视不管,该打击的打击、该清理的清理。在条件允许下,监管部门有责任将监管触角伸得足够长,杜绝最后一公里的缺位。
 
有一种说法是,目前国家保健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假保健品盛行的一大原因。制度缺失固然存在,但法律再尽善尽美,如果没有监管部门切实执行,不被公众普遍尊重,也会沦为一纸空文。目前,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起草、卫生部报送国务院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已转至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内部讨论,这是保健食品行业的法规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法律不断健全,可期可即,问题是,监管的脚步能够跟上吗?
 
问题钙片缺钙,只是保健品乱象的一种缩影。纯净钙片市场,打造良性的保健品行业生态,有赖于监管部门硬起来、强起来,执法有力了,监管不再“缺钙”了,整个保健品市场才不会缺钙、厂家和商家也不敢缺德。相关报道见昨日A09版
 
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