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各地和祭祀有关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除了民间自发地祭祀已故亲友之外,还有一些具有很强官方色彩的祭祀活动:“浙江绍兴万人同祭治水英雄大禹”;“河南黄帝故里祭拜华夏始祖”……这些祭祀活动引起海内外关注。
清明是个特殊的节日,当这天成为公众假日后,人们更应该深入体察它的文化意蕴。首先,清明节不仅要祭扫亲人坟墓,更要铭记和发扬先辈的功德,让自己与那些已故民族先贤和革命先烈来一次触动内心的心灵对话。其次,透过对祭祀形式的思考,寻求传统节俗与现代文明的最佳契合点。
我认为,祭祀这一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动机要纯正。如果动机不纯正,不是发自内心的敬意的表达,那就必然流于虚伪,还不如不搞。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祭祀呢?在我看来,主要应该基于这样两个理由:
一是通过祭祀来增加民族认同感。正如追求自由与权利是人的本性一样,追求认同和归属感也是人的本性。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无法回避“我们是谁?”的问题。虽然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本质规定性是丰富的,但承认我们都源自同一个“人文始祖”,则是其中的重要一条。
二是要通过祭祀来寻找共同的优秀价值观,“民族认同”正是建立在这些优秀价值观之上的认同。比如黄帝的勤劳勇敢、帝尧的无私禅让、帝舜的恭孝仁德以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世代珍视的价值观。
俗话说:祭神如神在。中国兴起的寻根祭祖热,意味着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意义深远。认祖归宗、慎终追远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海内外华人、华裔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郭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4月04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