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云概念被滥用抑或大趋势:安全性和耗能存争议【2】

2012年02月16日10:47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观点

 

被滥用抑或大趋势

“云需要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对单点的支撑,就像供水,水龙头和水管相连,用户打开水龙头就能获得水。云中的资源对使用者而言应该可以无限扩展,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刚刚弄了一滴水,就给他套上云的帽子,这是不现实的。”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更多的企业是将云当成了产品增值的工具,但是却并没有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云体验,概念被滥用了。以电视产品为例,现在很多国内推出的云电视,其实就是一台普通电视机加上一台电脑,最多是两年前互联网电视的升级。有的“云电视”只支持内置的几个网页,并不能像家用电脑那样畅游无限的互联网,有的上网模式还是手机上网模式。

库巴网副总裁彭亮同样对于市场上的云产品并不看好,“云的实现需要大量带宽、服务器集群技术,对于制造厂商而言,是很大的挑战。”目前国内的网络现状是家庭网络宽带并未普及,大多在2M-4M之间,甚至更小,网络环境也不够稳定,这些都会大大影响用户实际的使用感受,制约了终端相关产品的发展。

不过,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有着更乐观的看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东文表示,云产品市场确实存在一定泡沫,但也不用看得太重,“大家的方向没有错,云是大势所趋,企业积极介入,反过来也会推动网络宽带等环境的发展。”

问题

 

安全性和耗能存争议

云计算已经成为全球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随着各国都认真研究云计算将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变革,部署国家战略,中国也正在推动云从概念走向应用。

我国目前已经确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作为国内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的试点示范城市。预计2015年全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能达到7500亿至一万亿元人民币,有望占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15%以上的产值规模。

不过,云计算也并非如此完美。

关于安全性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用户对于云服务安全性心存疑虑,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资料、数据、商业秘密在“云”中都放在了哪里,哪些人会非法获取他们,如果丢失了,应该去哪里找回,谁来承担责任。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公信力、制度、技术、法律甚至监管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也许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考验。

曾有统计称,一台云计算服务器一年大概消耗5000元的电费,如果建设一个100万台机器的云计算中心,光是电费就要50亿元,这在能源紧张的中国,显然是一个大问题。

在美国,谷歌等一些云计算的引领公司,已经进入了能源领域,除了发展绿色能源,他们入股能源公司,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能源供应。“但是,在中国,政策还没有开放到这种程度。”一位云平台服务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云计算可以节省大量企业的硬件成本和软件成本,而云计算服务器所耗费的能源应该不会多于大量企业节省的能源。

  ■思辨

 

到底什么是“云”?

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技术人员都习惯把互联网画成一朵“云”,简化了技术细节和复杂机制,讨论新技术的时候才能更方便。技术员的小浪漫,在多年以后被赋予了重大意义,“云”如今已经成了最炙手可热的词汇。

什么是“云”?有个不算严谨,但野心勃勃的解释:把一切都拿到网络上,再从网络上得到一切。“云”就是网络。

简单地说,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几万甚至几千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依靠集体智慧,扮演着“超级计算机”的角色。用户则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各自的需求进行存储、运算。

你也许对此并不陌生,我们有时会把文件和照片上传到电子邮箱,让网络替我们保管而解放出我们的硬盘。是的,这正是云理论的小小应用,只不过,强大无比的“云”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用“钱庄和银行”来打比方:最早人们只是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后来有了钱庄,很安全,不过兑现起来比较麻烦。现在发展到可以从任何一个银行网点取钱,甚至通过ATM(自动柜员机)就可实现。既然互联网上有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让我们予取予求,电脑主机也许可以消失了,手机、汽车、电视、手表同样能够上网,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块屏幕。

也有人认为,云将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用户,整个运行方式更像电网,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这也许将改变科技世界的游戏规则。

关于“云”的想象还有很多,不过,它们正在变为现实,还是将成为“神话”?

 

■回顾

 

这片“云”是怎样形成的?

——以谷歌为例

听上去玄而又玄的“云”,在谷歌著名的“20%时间”里第一次现出了形状。“20%时间”是谷歌分配给员工用于独立开发项目的时间,他们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干自己感兴趣的事。2006年秋天,工程师比希利亚在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支持下推出谷歌的新战略“云”计划,雏形正是其在20%时间里推进的项目“谷歌 101”。

那时候,一出大学就进了谷歌的比希利亚每天都要搭班车长途跋涉到谷歌,进行10小时的搜索运算法则的编写工作。然而,他真正的想法却是回到学校和他的导师一起工作。比希利亚为此申请在他的母校启动一门课程,引导学生们按照谷歌的思维编程开发,学会如何处理浩如烟海的数据。

这可能仅仅会成为一个教育项目,但是,市场关系和科技环境的变化,似乎已经预示着比希利亚已经站在了一个未来科技“灯塔”的脚下。

当时,几乎在每个领域,大量数据简直要把科学家们淹没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缺少设备来存储和筛检他们。比希利亚认为,行业的思维已经改变了,互联网上的数据量将以千倍的速度增长,原来的计算模式甚至数据中心都难以为继。而当大规模的计算机形成集群时,其检索答案或指令的速度将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台单机。

谁拥有更为庞大的数据规模,并且能驾驭他们,谁就可以提供更广更深的信息服务,而相比之下,软件和硬件的影响在缩小。

比希利亚开始建立他的计算机及群组。他先斩后奏,购买了价位适中的40台计算机群组,发出订单后才开始考虑如何为这些服务器付钱。幸运的是,当他拿着一大笔账单去找经理们批准时,没人反对。

李开复此后曾说,谷歌开发了新的技术,买最烂的电脑,最便宜的服务器,也照样飞到了“云端”。毕竟,按一台高档服务器4万美元算,要买几十万台的话连谷歌都会破产。成本的压缩让这种服务器集群为核心的技术走向现实成为了可能。

以谷歌设备为核心的“云计算”完全符合由该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10年前提出的远大构想:“构建起跨越全世界的信息,供人们随时随地访问。”

现在,科技巨头们都已经挤进了“云”的世界。英业达、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戴尔、惠普、亚马逊等公司,将IT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设备整合起来,分隔成不同的空间供企业租用。谷歌、微软、苹果、雅虎们则打造程序开发平台与操作系统平台,让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撰写程序,一般消费者可以在上面执行程序。

(责任编辑:罗俊)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