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鹏伟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在回答关于不公布基尼系数的问题时表示: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依据现有资料计算的结果,评估后感觉偏低,所以没有发布。(1月17日中国网)
该说法颇值得玩味:作为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低了本是好事,然而因为感觉偏低,所以不公布了,实难理解。物价指数CPI每个月都公布,其实老百姓也觉得偏低了,是不是有关部门深知即使公布了也会让公众觉得失真,以后干脆也替大家“过滤”算了?
按照国际通用理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分配状况的最佳指数,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分配越均匀,反之则贫富差距越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而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基尼系数高位运行反映了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提醒政府需要加强二次分配的力度,及时化解矛盾与不公。
由此看来,完善数据采集样本与统计能力应该是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对于数据的公信力而言,公众感受特别重要,这也在不断促进着数据统计走向真实、科学,为有关部门提供重要参考。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透明公开,统计部门不应用自身感受代替公众的评判。退一步说,任何数据都是相对准确的,公布一个看起来与公众感受不符的数据也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公开才会有互动,才能逼近真相,让数据真正成为决策的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