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侯金利的绘画艺术

2012年01月18日15:47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蟾蜍静物
纸面水彩  50×30cm
癞蛤蟆也来尝鲜。
蟾蜍静物
纸面水彩  50×30cm
癞蛤蟆也来尝鲜。

        一.侯金利其人
    有一个资深的书法家、画家兼评论家冯举先生,这样评价青年画家侯金利:“是个天生画画儿的虫儿。”了解侯金利的人都说这样评价一点儿都不过分。
侯金利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夸他成绩优异有两点足以证明,一是他上大学期间的习作,从上大学一年级开始,他画的作品每年都被中央美院收藏,作为范本供下届学生学习或欣赏。二是为了给他的习作画评分,老师和系主任产生了分歧。事情是这样的,侯金利在大三习作课上画了一幅油画《游园记》,任课的王教授给他评了96分,系主任知道后批评王老师分数给高了,学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学生习作最高不超过95分。系主任认为,作品再好也要按规定评分!可是王教授认为我的学生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我就应该给96分。他们各执一词,奇峰可鉴。
    侯金利1978年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边远的半山区东釜山村,别看是山村,这个村历史渊源流长。据《炎黄汇典》记载:“釜山,黄帝会诸侯合符之所,万古胜迹,不可不临眺。”《资治通鉴》对釜山所在地有注解:“黄帝合符釜山为武遂(徐水旧称)之釜山。”可见,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这里曾是政治中心。春秋战国时期釜山一带地处燕南赵北的分界线,釜山脚下就是燕长城遗址,因此,两千多年前釜山一带就是燕赵文化的交汇处。东釜山村就在釜山山脚下,这一带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人杰地灵,厚德载物。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革命根据地,出过不少抗日英雄。侯金利从小学到初中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釜山圈这片天地度过,这样的土壤中成长。
   侯金利从2006年中央美院毕业至今已经6个头,这6年中他就像爬雪山一样艰难的向前行进,不断地战胜自己,不断地否认自己不断扬弃,不断地追求艺术的新天地。凡是了解侯金利的人,对他都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奇、痴、怪。
    奇,  侯金利是个奇才,他所做的事让人难以相信。就拿考大学来说,他初中毕业的文化基础,虽然又上了三年师范学校,众所周知,师范学校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高中文化课涉及并不多。但是侯金利为了实现考入中央美院的梦想,愣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学完了高中文科三年的课程,在准备高考期间他母亲因脑出血住院他还陪床一个月,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高考结果,一炮打响,高分被中央美院录取。徐水县是一个有60多万人口的平原县,新中国成立以来,侯金利是考入中央美院第一人。侯金利虽然是学版画的,但他的油画,水粉画,水墨画造诣也非常深。他画画的材质什么都尝试,除常规外,尝试用钢笔,圆珠笔作画,还在三合板上,废硬纸板上作画,别人眼中的废品,也是他作画的材料。它选用材质不拘一格,作品大小各异,大的比双人床大,小的像手巴掌大。他是个高产画家,一年能画出几千幅作品。说他是奇才,他还喜欢写小说,写诗歌,爱好古典音乐。他曾写过几十万字的小说,在不经意间,被不识字的母亲放在灶膛里烧掉了。
    痴,侯金利为美术到了痴迷状态,美术成了他生命的全部。在他儿童时代上小学的时候,星期天或者下午放学,农村的孩子都要背上筐去打猪草或是上山砍柴。侯金利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他选几块石头摆个造型坐在地上画,跑着的小狗小猫都是他画的对象。借到一本小人书,他要临摹照着画一遍。为了美术,他虽然是成年人,但是生活不能自理,他不是不会理,而是心思没在上边。在他的工作室,摆满他的画作,但吃过的西瓜皮、吃剩下的桃核发了霉长了毛他也想不起不扔掉,任凭放着、散发着异味。他画起画来不分白天黑夜,灵感一上来,半夜睡着觉起来就画;在创作时一心想突破而突破不了时,就三天三夜不睡觉,画了涂、涂了再画,把画布涂成厚厚一层。他在创作时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在生活上邋遢,不修边幅,不讲穿着,外表看像个油漆工。他30 多岁了,现在还没有个家,吃饭没有规律,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东一顿西一顿,甚至一天只吃一顿。只要是拿着画笔画,饥饿他都可以忘了。
    怪,说侯金利怪,一是说他是性情古怪,不被常人所理解,二是说他是个怪才。在同龄人中,侯金利是个高智商的小伙子。1995年他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就是闻名全国的保定红二师。上世纪90年代初,选择学校和现在不一样,一流成绩的初中毕业生首选是中专、中师,因为毕业后国家包分配,享受国家干部待遇。特别是农村户口的学生,可以转成商品粮户口,称得上是鲤鱼跳龙门,身份发生质的变化,能考上的更是凤毛麟角,也就是百分之几的概率,受人羡慕。侯金利的父母也为孩子有出息而感到自豪。侯金利从农村走进保定市红二师,遇到了好老师,有了好的艺术氛围,眼界大开,如鱼得水,艺术生涯步入快车道。
侯金利毕业后分配到徐水县任小学教师, 在常人眼里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但是侯金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到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央美院学习,背着父母毅然辞掉教师职务,偷着到邻近县参加高考复习。丢掉到手的国家铁饭碗不要了去考学,不被父母、亲戚和同事所理解。也有的说他脑子出了毛病。高考复习的几个月,他忘我的学习,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他廉价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条件极简陋,到毕业收拾行李时,发现褥子下面压死了5只老鼠。
他在中央美院能成为高材生,是因为他平时注意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他在考入中央美院之前,已经把欧洲特别是西欧美术史,美术概论,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通读过,感悟并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为自己所用。
         二.求艺历程
    每个艺术家的成长都有各自不同的过程。或是与艺术的偶然相见,而一见钟情;或是家学有传而自然选择的,由不甚理解或不甚喜欢,逐渐到不可分离而终其一生的。而我所认识的侯金利的绘画历程恰恰融合了以上诸多因素。他没有家学渊源,出生于农家,没有绘画的氛围,而唯一可见的和绘画相关的怕就是那时流行的小人书和年画,连环画了。对待绘画的感情也是有不甚理解到热情求索。已到而立之年的他,怕是要一生与艺术结缘,与艺术同眠了。
    在他老家的一个破旧的纸箱中,我发现了一个他用旧报纸手工缝制成的已经泛黄的本子,那是他十岁时收集的剪纸的图片,甚至有方便面的包装袋,钱夹子的塑料皮和老人们做布鞋的剪纸样。只要是和绘画或书法形貌上沾点边的东西,他都认真的剪贴下来。没有人关注他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人和他交流情感,他说那个本子在那时是他的一个小宝库,每发现一个东西都自己偷着乐半天,当那个本子慢慢变厚的时候,他的童年便结束了。由于山村里没有美术老师,他的默默喜欢变成了他快乐的源泉,连同他还喜欢的文学一样,被他称为“快乐的双胞胎”。转入中学以后,由于在外地寄宿读书,绘画便断了,但喜欢的感觉还是有的。一直到考上一所师范中专才重新拿起了画笔,那时的他没有绘画的基础,以画几何形体到石膏像再到真人模特写生,走的磕磕绊绊。所幸侯金利颇有几分天分,到三年师范毕业后,基础已有点眉目,再后来便随国家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教书。之后又到当地的中学教书,这时的工作在他看来乏味而了无生趣,于是他很自然的萌生了考大学的愿望,制度使然,当时的在职公务员是不允许参加高考的,于是他毅然辞去“铁饭碗”加入到了千千万万的艺术考生中,开始了在北京学画的生活。生活是艰苦的,与农民工同住,画室也简陋的很,但这时的金利已对绘画深深着迷,困苦但快乐的学习,一直到走进中央美院的大门。
    日子水一样的划过,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中央美院素以基本功扎实著称,金利是比较早就有了创作意识的人,在大二时,他便开始自己进行创作,以期将课上的东西溶入到创作之中,期间,他画了不少的小幅人体写生,除造型的严谨之外还加入自己对人体及整体画面的一种主动性的处理和把握,增加了趣味性。可以说,金利不是那种各方面都循规蹈矩的“三好学生”,他有自己的艺术品位并开始为以后创作做多方面的铺垫。他有将现实、社会和绘画的梦境相结合的探索方向,有将传统和西方精粹相结合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厚积为土壤,薄发是过程,找到自己的面貌是目的,面貌与自己同呼吸且相协调是境界”。
    金利性情寡淡,不善言辞,但常有佳句随口而出,孤独而不孤僻,沉静而不死板,自信而不骄躁,博众家而不丢失自我,他博闻强记,所研读的范围广泛,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做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研究让他的艺术有一种广而深的气质。当然,他毕竟年轻,有许多东西需要静心钻研,我很欣赏他对绘画的那种态度,没有专业的刻意划分,没有对任何画种的排厌。有时,他像是一块海绵,吸收可为己用的东西,有时他象块磁铁“吸我所亲近,斥我所恶之物”。人的性情都有一种拥抱性和排他性,金利的偏执加上有些中庸感使他的作品丰厚,有层次,但干净纯粹。这也是他需要继续探索的东西。他说:“我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也不是为生活而艺术,我只是为延续童年时一个人偷着乐的天真梦想而做。”我想艺术不是为苦难而生(虽然你可以表现苦难),艺术是为快乐而长,是为自己的心灵有一种归属感,让精神有一个可以寄托的暖巢,对于现当代艺术,金利持有一种看作品不看人的态度,他始终认为真正的好作品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大浪淘沙,淘沙是为了存金。
        三、作品风貌
    所谓“中国油画”本是西方的支撑性画种,而“中国油画”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与国画相比,油画在中国只是一个年轻的画种,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被中国艺术家们所选择,认识,认可,并在其中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艺术认知和风格面貌,使之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油画的传统技法与体现中国本土面貌相融合并呈现于创作,一直是中国油画家的执着追求。
    金利酷爱写生,尤其是在创作进入瓶颈状态时。他每年都会拿出一段时间走入生活,走入自然。“以资补其创作的面貌和结构的不雷同,不概念”所以观其作品,由表及里都有东西,有想法,有观念,有创意。金利的创作意识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他常说:“我是个杂家”不管是看书还是作画,这可能既是优点,也是容易分散精力的缺点。但金利还是把握的比较好的,当创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所需要的肯定是知识和认知。尤其是当其技法比较完备和娴熟时,思想的认识度尤为重要。金利常说,“画家到三四十岁画的不只是技巧,而是思考的深度。”当某种事物进入你眼帘的时候,你是否能敏感的捕捉到,而不是冰冷的漠然,艺术家应该是一种敏感的人,他具有将生活中的事物美化或丑化的能力,他能坚持将“百姓不入眼,我看有无穷”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并放之于大众。金利曾给我讲过一个小故事:十二年前的冬天,曾在百花村写生画水彩,沾水即冻,一个放羊老人随身掏出酒说“要知朝中事,上山访野民”其劲气、其淡然,在北京是见不到的。老人说:我的山羊比大城市里的白领还自在还逍遥,我问为什么呢?他只一个快乐的大笑。我的作品也想表达那种感觉。
    我作为馆长,要接待很多艺术家,看过很多的作品,但对于金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他有自己的想法,很成熟谈不上,但在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段,那些作品已已属不易。
        四、天赋于人
    天赋实际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无论创造力以何种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天赋”看起来很罕有,非比寻常。可以说金利在艺术创作方面是一个极有天赋的人。但他又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他作品的多样性、丰富性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他没有对专业的偏见,没有对任何一种画种的排斥,以一种达观的眼光看待每一种艺术形式。
   甚至对于文学、音乐、电影等方面他也都有深入而独特的见解。用金利自己的话说“那是一种绘画的休闲,一种对自身素养的培养和补充”。
我发现任何拥有健全大脑的人都会学会如何绘画;其中的几率与学习阅读的几率是一样的。我们仅仅需要学会几种基本的感知技巧——绘画所必须的、独特的看事物的方法。
    一旦学会这些基本的感知技巧,它们的作用就不至于此,就像基本的语言和算术技巧能应用到很多方面一样。只有少数几个人能一直忠于艺术并最终成为艺术家,就像只有少数忠于语言和算数的人最终成为作家和数学家那样。金利也可能成为这样的人,路还很漫长,金利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晨起朝阳,我相信他的艺术会有更大的超越与进步。
        五、知难而进
    我眼中的金利是个有想法而且知难而进的人。每一个艺术家都面临一个坎坷的行程,来自社会方面的、经济方面的、自身风格方面的等等。金利性格单纯而朴厚,也耐得住寂寞,这一点在年轻的艺术家中有尤为可贵。“性格决定命运,孤独产生天才”此语虽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但用在金利的身上,很是贴切。他爱好的范围很小,他自言,唯“诗书画”而已。如果当一个人的能量可以翘起地球时,那最坚强的肯定是那个支点,那个支点是一种动力,一种对艺术的契而不舍的热情,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我清楚的记得初次见到他和他的作品时的感动,因为明显的他比同龄人更早的有了创作意识,用王华祥导师的话说,在艺术上,他是个“早慧的学生”。作品风格的形成,如母鸡孵蛋一样,要么胎死腹中,要么破壳而出。金利在上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课后做自己的探索,虽然那时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面貌还有些青涩,但用笔、用色及画面构成上已具有了他说的“人入自然,自然而然”的雏形。
    当代艺术具备历史所不具有的巨大的包容性和可能性,所有艺术面貌和形式都有自己展示的舞台和空间,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接受人群。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和承受经济上的困难成了很多从事艺术行业的人的不可避免的问题。然而,金利沉默的性格使他选择了架上绘画这一传统方式来完成他的艺术,并甘于其中的寂寞和独自创作时所面临的孤独与痛苦。并且他一直乐在其中,默然辛勤他的艺术之树。在面临问题时,他不回避,不放弃,不守旧。这种品格对他的绘画的成长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就像我们精心培育花木一样,水分、空气、温度、湿度对其生成的好坏是有着直接关系的。需要耐心、恒心,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金利同时也是幸运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曾得到过不少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曾给过他无私的帮助。天性纯善的他始终记得他们给予的帮助,一度精神上的失意,让他多次住院治疗,那时朋友们的慰籍给了他莫大的心理安慰,并且在住院期间他也没有放弃他的心爱的艺术,坚持创作,并有了不小的收获。待到春暖花开之时,他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待秋天的收获,那时他一定会会心一笑,再埋下头去,继续沉浸于他的艺术创作。
    金利不慕名利,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他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概念,虽然他并不排斥商业,但他始终是应该“物有所值”才是艺术家应该保持的一种心态,不趋炎附势,不媚俗一个艺术家首先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生活的简朴是金利一贯的作风,除了艺术,他没有太多的爱好。他颇有些魏晋南北朝的士子之风,厚古不薄今,知娱而守欲,使他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与风范。
    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闲逸的,放松的,既有学院派的扎实基础,又有自己的放松和自在,颜色上不管是灰色调的还是鲜艳的,都给人一种雅逸之趣,这些都得益于美院良好的育人之道,既尊重学生的天赋,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所以才造就金利今天创作上的成就。油画本来是舶来品,中国人在学时对西方民族文化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隔阂,金利最大的优点就是其包容性,好奇性,再加上其广博的学养,形成其作品无论是材质还是画种都能兼容并蓄。金利的绘画涉及广泛,有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其创作的油画,水墨,纸面水彩等等,多画种的涉猎并没有削弱他的注意力,也没有减少他对绘画的热情,当然就其作品本身而言,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正当而立之年的他一定会继续坚持探索下去,使他的艺术面貌更具个性,更具纯粹性。
    从事艺术创作是一种从各个角度反映一个人性情、面貌乃至心灵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成功的艺术家都是直面人生的人。他们用坦诚与热情对待心中的艺术,让阳光明澈的照透每一个角落,我相信金利是真诚的,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出每一步的距离,用自己的双手描绘每一张画布,用自己的思想触摸心灵深处的每一个角落。他在由他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上执着的走下去,我想,我们还会看到他更多精彩的作品问世。
                
                                                   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馆长                 王中文
                                                    2012.1.5

(责任编辑:赵永琦)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