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1985年9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副主席弗兰克 吉布尼,并接受赠书
张维为离开外交部已经20余年,曾是外交部翻译室第三代“翻译国家队”成员,只要回忆起曾经陪同过的领导人,他依旧眉飞色舞。“那一代领导人讲话都非常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邓小平“就像个预言家”
1983年8月末的一天,研究生毕业的张维为到外交部翻译室报到,主任过家鼎告诉这个20出头的年轻人,翻译室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总书记啊,总理、副总理啊,还有人大委员长、副委员长,”过家鼎呷了一口茶,“当然,还有邓。”最后一句话看似轻描淡写,但张维为感到,这才是过家鼎的压轴词----邓,即邓小平。
彼时,正值中英香港谈判的关键时期,外交部翻译室负责所有的翻译工作。虽然当时尚属新人的张维为只承担一些工作小组讨论的翻译,但由于翻译室每周都会组织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因而在自由讨论环节,邓小平经常成为中心话题。
在和张维为同年进入翻译室的高志凯眼中,邓小平“就像个预言家”。他善于倾听对方的发言,但一旦自己开口,“一看就是20年,一谈就是50年,一展望就是70年,一憧憬就是100年。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50年不变,100年不变”。而邓小平的语言风格,也令高志凯印象颇深----“留有后手”、“要对付不要应付”……
“会见外国政要时,只要他一走进门,就像大将军的出现,那股气势让在场的人顿时生出敬畏之心。”施燕华回忆。
作为张维为和高志凯的前辈,施燕华做了邓小平10年的英语翻译。在她的印象中,邓小平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
1978年,施燕华陪同邓小平出访。第一个国家的记者招待会,问题是都安排好了的,诸如你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印象,怎么发展两国关系之类。而第二个国家是开放提问。周边国家的西方记者一听说就都来了,招待会上的问题有棱有角。“后来邓小平跟我说,这次记者招待会还有点意思,上次那个是一杯白开水。”
对施燕华而言,邓小平更像个和蔼的长者。
大多数时候,会见结束后,一场宴会必不可少。邓小平也喜欢在宴会上与外国领导人私下交流,因而作为他的翻译,施燕华经常顾不上吃饭。
一次,施燕华陪同邓小平出席国宴,邓小平看到一直坐在身后翻译的施燕华吃不上饭,就把面前的苹果切了一块给她,还递给她盘子里的面包。而另一次在国内招待外宾,邓小平则在宴席中对外宾做了个“暂停”的手势----“让翻译吃点东西”。
邓小平是四川人,每顿饭离不开辣椒,偶尔也开玩笑地的力劝怕辣的上海姑娘施燕华吃辣:“吃些辣子好,不辣不革命哦。”玩笑归玩笑,他不忘照顾施燕华的口味。上了甜食后,邓小平会把自己的那份推到施面前让她吃双份,“女娃子爱吃甜的”。
80年代,邓小平的右耳听力已经很弱,因此与他打交道的官员,或是翻译,都须大声说话。
1985年,张维为第一次作为邓小平的翻译,陪同会见了来访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刚一见面,邓小平用右手食指指了一下自己的右耳,“这个零件不灵了,”又指着自己的左耳,“这个稍好一点,所以我见客人都是这样坐的。”
邓小平指的是,国内一般领导人见外宾,客人坐在主人的右手侧,而邓因为左耳听力好于右耳,见人都把客人安排在自己的左侧,“除了耳朵,其他零件都还正常运转”。穆加贝闻言哈哈大笑。
把身体各个器官比作机器零件,“据说是红军时期开始使用的话语。作战受了伤,如果大难不死,就互相调侃称丢了哪个零件。”张维为说。
而高志凯1986年陪同邓小平会见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时,由于交谈甚欢,邓小平亲自把温伯格送到门口,并在分手时开口说了一句英文“goodbye”。这是高志凯印象中,邓小平唯一一次说英文。他当时条件反射般地把它翻译成中文,并附在邓小平的耳边大声地说了一句“再见”----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邓小平自己说的话,“他扭过头来,然后自己再用中文说了声‘再见’。”高志凯至今忘不了邓小平当时的眼神。
“不要翻”和“听不懂”
在与外国记者的交锋中,邓小平与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针尖对麦芒”的会面传播甚广。采访结束后,施燕华跟着法拉奇一起整理录音记录。
当时,法拉奇对录音中频繁出现的“这个这个”印象颇深,因为她在英语翻译中没有听到相应的词汇,于是询问施燕华是何意。“与英文well或者you see一样,一种口头语”,施燕华解释自己没有翻译的原因。但法拉奇最终还是将这个细节加入文章,在她看来,“这可以说明他(邓小平)性格上的特点”。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有一次,张维为陪同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会见外宾。外宾刚刚进门,还在十米之外,李先念就已经伸出双手,嘴里说着“哦……”就开始表示欢迎。张维为一边笑,一边双手比划着李先念当时的动作。“这不用翻译。”张维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李先念之前见过这位外宾,“见到熟人了,所以老远就表示欢迎了。”
另外一些时候,领导人则会特意叮嘱随行翻译,什么是不需要翻译的。
1987年,李鹏赴埃及考察阿斯旺水坝,张维为是李鹏的随行翻译。在埃及,负责接待李鹏一行的,是当时的埃及水利部副部长。
“开罗老百姓一度电多少钱?”李鹏问这位副部长。副部长答不出,于是转而问助手,助手也不知,又去问另一官员。“当时李鹏小声感叹,‘真是官僚啊----这话你不要翻译过去’。”
张维为觉得,现在的翻译工作,没有以前那么困难了。比起邓小平一代,现在的“领导人讲话规范得多”。“邓小平和李先念这样的领导人会见外宾,都没有讲话稿”,因而在事先准备之外,现场的判断也很重要。
(责编:邹雅婷)
232573|||L_16649591|||外交部翻译眼中的领导人:邓小平就像预言家|||2012年01月04日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