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广州日报:自测PM2.5折射民意焦虑

2011年12月27日14:51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柏文学
 
南京环保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国家没有明确禁止对于空气质量或PM 2.5的民间监测,不过对监测出来的数据,官方绝对不会认可。(12月26日《扬子晚报》)
 
关于PM2.5的监测公布,12月21日环保部亮出了官方时间表。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可是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似乎已经“等不及”,要自己动手,监测身边的PM2.5。
 
民间志愿者环保组织或个人资金有限,只能筹划购买简单的监测仪器,加之操作人员没条件参加专业培训,甚至没时间每天按照一定的规程选择时间、地点进行监测,所以民间监测的数据其可靠性、科学合理性,很难得到保证。然而,他们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可以理解的是,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大众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长期以来官方报告的“轻度污染”和“良好”,已失去公信,人们对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形无法把握。官方的监测仪器或许先进,但是受制于光鲜政绩之需要的监测体系却“落后”了。
 
因此,即使民间监测的PM2.5不准确,但是比“瞒着不报”或者“摆着不测”要好得多。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开始研究PM2.5的监测了,技术和设备早就不是问题,是地方政府环保政绩的压力,让PM2.5的监测超期“孕育”,迟迟不得“分娩”。
 
如今,健康问题、环保问题成为大众的共同焦虑,只要有条件,他们就会行动起来,寻找自我保护、自我解救的路径。可以设想,如果民间志愿者有条件检测三聚氰胺、黄曲霉素、地沟油等等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即使民间监测的结果不准确,得到的数据无实际意义,但是民间的环保愿望得以表达,民间的环保力量会发生助推作用。我们看到,很多公益性活动在不断推出,主动少开汽车,提倡绿色出行,通过身体力行改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