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细数香港解“大城市病”之道 给内地城市哪些启示 (2)

2011年11月01日13: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香港测量师学会房屋政策小组主席潘永祥对中新社记者表示,政府大力开拓土地储备,对稳定楼市有很大作用,过往政府土地政策缺乏透明度和持续性,往往在楼市高峰期,才“临喝掘井”,政府大力开拓有用土地,可以“积谷防饥”。潘永祥形容:“这好比要先储存多点面粉,在饥饿时才可以做出更多面包充饥。”

  “在香港,不管什么角落都会有屋住,我们不只提供一间屋,更是提供一个家。”在谈及香港公屋时,香港房屋署助理署长何丽嫦如此解读香港公屋制度的意义。

  香港在为楼市降温的同时,也推出居屋政策,即为“居者有其屋计划”,它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之一,由港府兴建公营房屋并廉价售予低收入市民。该计划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为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的市民,提供出租公屋以外的自置居所选择。

  尽管现在香港各界对“复建居屋”依然争议很大,但时间还是在证明,在贫富差距问题明显的香港社会,居屋确实解决了一部分香港人的住房难问题,也为中低收入群体向上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

  启示三:香港医保制度成效闻名世界

  有一则有趣的调查显示,香港男人寿命平均80岁,全球第一;香港女性平均寿命85.9岁,仅次于日本女士,也排名第二。香港人素来生活紧张,食无定时,假期少,为何攀上全球最长命的宝座?这是一个谜。

  在生活成本远高于内地的香港,看病反倒便宜得多。在香港,医院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香港有31837张病床,超过90%集中在公立医院。在香港,只要拥有香港身份证,不论贫富,都可以通过公立医院解决日常病患。

  1989年之后,香港特区政府设立医管局,将公立医院统一进行管理,政府负担起市民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才改变了香港医疗界的面貌。目前,公立医疗机构92%以上的经费由政府以财政预算拨款的形式支付,全体香港市民都能一律平等地享受公立医院的服务。因此,香港的医疗制度不仅让本地人满意,也吸引了不少内地人。

  过去数十年间,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一直行之有效,并以低成本、高效益闻名世界。香港医疗设施一流,配套完善,而且医疗福利惠及每一阶层,贫困者也可获得基本治疗,医院病床,一百元一天,已包医疗药费;孕妇产前检查完善,令香港婴儿夭折率低,计算起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据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2006年度,香港特区政府在医疗上的投入约276亿元,到了2009——2010年度,这个数字上升到的33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9%。2009——2010年度香港的医疗预算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4.8%,支出比例仅次于教育(22.3%)和社会福利(16.3%)。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政府买单的医疗卫生制度解决了绝大多数香港人的后顾之忧。

  今年10月12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在其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表示,在医疗方面,港府已预留四幅土地发展私营医院,明年第1季会就其中两幅招标;同时在私营医院发展中加入条件,如服务种类、水平和收费透明度等。

  此外,在香港没有所谓的“红包”,更没有“药品回扣”,香港医生的收入是固定年薪——为了评估医生的薪酬级别,港府为此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医疗信息系统,医疗管理层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看到任何一个医生的诊疗行为,并据此对医生的级别进行评价,之后,由香港特区政府全额支付工资。

  透过香港治理“城市病”的思路和举措,可以看到内地大中城市发展难题背后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亟待完善。
【1】 【2】 

  
(责编:赵磊)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