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齡留學規劃中,家長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孩子年齡小、不諳世事為由,越俎代庖,替孩子包辦一切。有家長甚至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強行將孩子送出國。這種強制性的父愛母愛有時候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出了國的孩子或因逆反,或因學習跟不上,最終淪為“留學垃圾”。
多位專家表示,低齡孩子留學,家長的經驗和判斷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見並傾聽孩子的心聲。
現象:低齡留學生易陷迷茫
他們社會經驗不足,不知道哪些方向更有前途﹔他們隻學習過基礎課程,不清楚自己到底適合學些什麼﹔他們缺少異國學習生活經驗,不知道留學后將面臨怎樣的考驗……不同於可以為自己未來拿主意的本科以上學歷人群,低齡留學生的留學生涯需要父母更多的幫助,他們的父母也更容易堂而皇之地越俎代庖。
隨著低齡留學生在異國“淪陷”、淪為“留學垃圾”甚至中斷學業的事件屢屢發生,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自我檢討。
在國企任職的王女士一談起送女兒晨晨出國留學的經歷,就唉聲嘆氣,“真后悔把女兒的前途斷送了”。
晨晨原本在廣東省重點學校讀高一,王女士見身邊同事紛紛送兒女出國,也考慮送晨晨出國留學。然而,晨晨拒絕了媽媽的好意,她表示自己舍不得同學、朋友,也不一定適應當地的生活,不同意出國留學。王女士覺得自己是為晨晨著想,晨晨還小,不理解,沒有理會晨晨的意見。
在晨晨正式入讀美國高中十年級時,王女士漸漸發現自己跟女兒的溝通少了,僅局限於天氣冷暖與學習成績。原本成績優異的晨晨在美國的學習沒跟上,第一個學期成績很差,還被老師投訴。
到了第二個學期,晨晨開始和朋友出去吃高級中餐、買名牌衣物,上課打瞌睡,下課和國內同學聊QQ、MSN。王女士不明白女兒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擔心女兒無法完成美國高中學業,是“回來也不是,繼續留下也擔心”。
本來指望子承父業的張先生也為自己當初的“獨裁”后悔不已。
考慮到部分家族企業設在國外,張先生希望兒子小浪能出國讀高中,學會講地道的英文,認識更多當地的名流,未來能在當地站穩腳跟。一向嚴父作風的張先生沒有和兒子溝通,直接找學校出具了兒子的成績單,找留學機構辦理了出國留學,將加拿大的高中錄取通知書送到兒子手上,並幫兒子辦好了國內高中的退學手續。
小浪本想“反駁”,認為這樣沒有尊重他的想法,但被張先生一下子打斷了,小浪是懦弱,害怕國外的生活。小浪沒敢多做解釋,就上了飛機,到達了加拿大。剛剛到達加拿大,小浪發現自己隻能看懂、聽懂少量的英文單詞,連買張車票都不知道怎麼溝通,這讓他越發自卑,甚至關了電話,不回QQ信息,玩起了“人間蒸發”。
最終,張先生通過在加拿大做生意的朋友才把小浪找到,但小浪回國后,再也不提出國的事情,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也不多說話。
“假如當初能夠聽聽孩子的意見,也不至於像現在這麼被動。”張先生后悔地說。
出不出國,誰來作主?
“過來人”家長要聆聽孩子的“反駁”
“父母送孩子出國前應多和孩子溝通,尊重他們的意願。否則,錢花了,孩子還覺得你逼他去的,孩子萬一學習跟不上,就會埋怨父母。”“過來人”朱凡如是診斷上述失敗案例。
作為加拿大籍華人,親子教育專家、《海歸博士的家庭教科書》和《爸爸,你可以不一樣》作者朱凡對低齡留學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朱凡的大女兒16歲出國,目前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讀本科,小女兒14歲出國,現在維多利亞的ST.Margaret'sSchool全日制寄宿女子中學讀十年級,幼子承恩還在廣州讀書。大女兒嘉盈是家裡第一個遠赴加拿大留學的孩子,她的出國經過一家人長時間調查和慎重考慮。
朱凡坦言,在溝通過程中,父母最難忍受的通常是孩子的反駁,但其實孩子“反駁”往往是真實意見的反應。
“家長一定要留心聽孩子反駁的內容,而不是處處幫孩子做決定,認為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孩子就必須無條件服從。如果家長沒有跟孩子做好溝通工作,即使孩子最后留學成功,但親子間的溝通大門也會關上,親子關系從此中斷。特別是到了中學階段,在適當時候,可以讓孩子當主角,父母當聽眾。”朱凡說。
孩子留學后,父母不要監管或把控孩子,天天追問孩子分數或問寒問暖,而是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孩子到了16歲我就放手。很多事情幫不了她,幫得越多,孩子反而會產生依賴,不利於她在當地真正獨立學習、生活。”朱凡說。
意見不同,如何溝通?
家長要與孩子商量以達成共識
留學規劃應是家長和孩子一起來制定的,且整個計劃不僅僅是孤立地看選哪個名校或哪個熱門專業的問題。
“家長應了解孩子將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想跟哪些人打交道,想做什麼工作,從而幫助家長一起判斷孩子適合讀哪個專業,以及去哪個國家、哪個地區會更好一些。”專家說,很多中國家長都有“名校情結”,通常會依據自己從親戚朋友或其他途徑所了解到的信息來給孩子選校、選專業,但這些信息往往是有局限性的。
專家建議,有條件的家長,在孩子決定留學前,可以先通過一些方式,例如親子游學、旅游等方式,和孩子一起到國外去走走,了解國外的教育體制、當地學校的環境及風土人情等。“這些不只是孩子需要了解,家長也需要了解,隻有更多地了解海外學校的教學模式、特色等,孩子與家長在留學方面的分歧才少,共識才多,有助作出更合適的選擇。”
留學后,家長與孩子相隔千裡,家長對海外情況不熟悉,如何有效引導孩子?對此,專家建議,家長需要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共同了解以下三點:海外教育制度、海外社會經濟、海外社會職業情況,然后再根據需要,引導孩子學習與思考,作出判斷與選擇。
哪些孩子適合出國?
自理能力很關鍵,學習能力很重要
美國資深教育工作者、《尋夢——邱雯在美國》作者邱雯認為,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出國留學。“如果家長覺得孩子在國內的自理能力太差,建議學生晚一點再出國留學。如果家庭經濟允許,學生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錯,最好年滿16周歲就前往當地讀中學,因為越早到當地感受英語教學模式,就越容易適應當地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升讀當地名牌大學。”
邱雯表示,學生在出國前最好具備較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靠死記硬背考出好成績的學生稱不上學習能力強,學習能力包括外語能力,用外語與人進行正常的交流溝通,以及較好的學習基礎﹔好的學習習慣是指學習自覺自主性、樂於思考分析。因為在國外課堂,舉一反三、在思考與分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是相當重要的。”
“孩子最好能在國內完成初中階段,高一、高二時出國讀高中”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針對不同的孩子,方式方法也是不同的,“孩子的成長分為心智與生理兩方面,心智的成長與生理的成長是可以不同步的,所以‘早’與‘不早’不應該以年齡為界線,倒是可以憑心智是否成熟為界線。如果學生外語能力很差、不懂得思考、沒有學習能力(沒找到學習方法,求知欲缺乏)、自控自制能力差、交際能力不足、亂花錢,那說明自理能力不足,不建議在這種狀態下出國,孩子需鍛煉好相關能力后再考慮出國。”劉湘建議家長在規劃過程中,注意孩子是否具備某種能力,這和家長、老師的引導以及“放手程度”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