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人民日報:制度供給應跟上時代腳步

2012年11月21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范正偉    字號:
摘要:隻有確保制度供給跟得上時代腳步,確保法律規章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奠定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將一切權力運行納入法治軌道。

  過去兩天,對大學生村官任建宇來說,可謂一波三折。先是11月19日,重慶市勞教委以“處理不當”為由,撤銷了對其的勞動教養決定,恢復了他的人身自由﹔后是11月20日,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以“超過法定起訴期限”為由,駁回了其申訴,討要說法未果。

  在重慶勞教委“自我糾錯”獲得輿論的肯定后,人們更關注的是:法院怎麼看?法律怎麼辦?

  自任建宇被勞教以來,這一案件引發普遍關注:一個青年只是在網上轉發了文字、圖片,原創者未被追究,為何轉發者卻被勞教?一件印有“不自由,毋寧死”的文化衫,如何成為違法物証?這些聽起來有些荒誕的情節,讓大家在關注一審法院裁定之外,更覺有必要探討勞教案件本身。

  有明白才有清白,有公正才有公信。如今任建宇恢復自由了,但其當初為何失去自由,依然缺乏明確說法。如果說任建宇發表“負面言論”涉嫌犯罪,那麼當檢察院不認為是犯罪時,有關部門卻通過勞教制度限制其人身自由長達一年,是否合理?在國家多次重申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背景下,公民的基本權利如何避免“扣帽子”式的威脅?即便是公民表達權利被違法濫用,行政部門是否有權單獨甄別判定?

  這些疑問的產生,源於我國現行勞教制度的模糊。自1957年國務院出台《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以來,勞教制度已在我國施行50余年。隨著我國民主法治的發展,該制度已經顯現出許多不足。特別在《立法法》等法律頒布后,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權力隻能由法律設定,勞教已陷入不合法的窘境。加之勞教的審批權屬於公安機關,在機制上缺乏應有監督,在實踐操作中彈性十足,往往成為一些地方開設的“法律小灶”,甚至成為一些人打擊報復的工具。正因如此,不久前,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改革勞動教養制度已成社會共識,目前正研究具體的改革方案。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根據經典理論,法治包含兩個要素,一是有良好的法律,二是法律得到普遍遵循。其中“良好的法律”是根本前提。就此而言,隻有確保制度供給跟得上時代腳步,確保法律規章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奠定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才能將一切權力運行納入法治軌道。

(責任編輯:李文慧)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珠海航展精彩匯編珠海航展精彩匯編
  • 澳出現罕見水龍卷澳出現罕見水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