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國內看,要素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從國外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困難不少。由此,如何實現經濟轉型和升級,為經濟發展尋找新動力和新思路,成為一個十分急迫的問題。
11月3日,由中央電視台和青島市政府聯合主辦的全球實業論壇青島論壇召開,與會嘉賓圍繞“經濟轉型的藍色動力”這一主題,探討中國經濟轉型的路徑和思路。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恆山在論壇上作了主旨演講。論壇中,來自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的代表展開了深入的探討。以下為觀點選登。
以藍色跨越助推轉型升級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中,無論政府層面、企業層面還是研究機構,都面臨著一些共同問題,如能源緊缺,生態容量壓縮,人力資源成本上升,市場擴張速度減緩、技術瓶頸制約不斷加大等一系列難題和困難。面對這些發展轉型中的壓力,我們必須轉變觀念,開闊視野,拓展思路,為經濟轉型升級開辟新的空間、尋找出新的動力。
從青島的實踐中,我們找到的答案,就是海洋。海洋是人類藍色寶庫,而且正成為世界各國開發和競爭的重要舞台。我們所談到的藍色經濟,既和傳統的海洋經濟緊密相連,又與傳統的海洋經濟有所區別。其領域更寬,涵蓋了海洋經濟、領海經濟、涉海經濟、海外經濟等等。它的層次應當更高,價值取向應當是實現海洋資源利用的可持續。它的內涵應當更深,應是以創新為引領,陸海發展相統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相協調的藍色經濟。
藍色經濟理應成為推動青島城市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主引擎,理由主要有四個:
一、發展藍色經濟能夠為轉型升級帶來資源保障。科學開發利用潛力無窮的海洋生物資源、儲量豐富的海洋油氣礦產資源、清潔低碳的海洋動力能源、無窮無盡的海水資源、廣闊無垠的海岸帶與海洋空間,對於接替和補充日漸枯竭的陸域各類資源,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展藍色經濟能夠為轉型升級帶來市場的拓展。藍色經濟具有陸海統籌的聯動性和互動性,是海外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滲透銜接的一種開放式經濟,它匯集國內外創新資源,對接世界的信息平台,以全球消費者來構筑銷售網絡,能夠推動我們更好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架起外通世界、內接腹地的開放性經濟的藍色走廊。
三、發展藍色經濟能夠為轉型升級帶來科技突破。隨著藍色經濟發展,一些基礎性、先導性、關鍵性領域的海洋科技將實現新的突破,海洋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將高效對接,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政策支撐和人才體系將加快建立。海洋科技這枚最活躍的創新因子將為經濟發展釋放出更強大活力。
四、發展藍色經濟能夠為轉型升級帶來環境改善。藍色經濟,一定要以生態友好、可持續發展為價值取向,把陸域、海域、空域生態環境融為一體,既可以利用海洋強大自給能力為陸域發展提供充足的環境容量,又可以通過陸域污染源的治理,保護好海洋環境,構筑起藍色生態屏障,為我們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海。
青島發展藍色經濟具有獨到基礎和優勢。青島擁有711公裡海岸線,49處美麗的天然海灣,69個近海島嶼,12000平方公裡近海海域,海域面積大於陸域面積。青島港擁有前灣港、董家口港兩大港區,未來將突破7億噸吞吐能力,甚至達到8億噸,將成為世界一流大港。青島在海洋科研方面實力雄厚,承擔著國家50%以上的海洋科研項目,涉海兩院院士70%在青島工作和生活。基於這些優勢,我們將緊抓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把實施藍色引領、實現藍色跨越作為青島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一個主導戰略,建設藍色經濟領軍城市。
去年,青島海洋經濟實現了660億元的增加值,增長速度20%,今年,在經濟困難情況下,海洋經濟繼續逆勢上揚,前三季度達到了19%的增長,藍色經濟已成為推動青島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青島將繼續堅持創新主導,著力建設和打造藍色硅谷,引進海洋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重大海洋科技創新平台,加快推進千萬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器建設,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助推藍色經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我們將堅持開放引領,按照全域統籌、陸海統籌思想,積極搭建起高端開放載體,規劃建設好西海岸經濟新區和紅島經濟區,打造中德生態園、中日韓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等一些重點海洋經濟的發展板塊,促進產業的聚集、功能的集成和資源的集約,推動藍色經濟在更加廣闊的空間合理有序發展。我們將堅持產業帶動,突出藍色,突出高端,突出新興這個發展方向,積極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努力構建鏈條完整、技術先進、特色鮮明、國內領先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海洋產業集群,努力開辟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一條新路,開啟走向遠海、走向深海、走向世界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