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31日電:台灣《旺報》31日刊載了大陸一家媒體駐台記者趙川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富於幻想的台灣人,特別是台灣年輕人的各種有趣甚至驚訝的發明創造,凸顯出台灣民眾在思想激蕩的背后,有著一種掩飾不住的創業沖動和對財富的渴望。
文章摘編如下:
寶島台灣風景如畫,作為一名記者,更關注的是活躍在風景裡的“ 人”。我很訝異,在台灣,各種奇思怪想,甚至異想天開的人挺多。 有些“發明”你看后會在心裡暗自發笑,覺得簡直缺乏常識﹔可回頭一想,又覺得不無道理,會反問自己:難道是自己思維被束縛了,先入為主地“框定”了自己也“框定”了別人?
運轉不止創造奇跡
在去桃園機場的路上,看看時間還寬裕,開車送我們的台灣朋友小維堅持要帶我們去看一台“永動機”。這是一個連稍有科學常識的人 都知道的事實,所謂的“永動機”是不存在的,在能量守恆前提下, 理論上就將它判了死刑。
“光說沒用,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曾經在日本取得學位的小維說。這是一處路邊的廠房,在二樓的研發中心,一個由四組齒輪咬合在 一起的“怪物”就擺在沙發前。“發明人”當場演示,隻見他用力在 一個搖柄上有規律地反復停頓再旋動,一兩分鐘后釋手。這時“奇跡 ”發生了,另一端的轉盤竟不知疲倦地轉動起來。
“想讓它停下來都難,它是在利用自然重力在運轉。”他說,將來 可以用它來發電,可以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這不是比“永動機”還 永動機嗎?雖然“永動機”是個偽命題,可我發現不了任何破綻,隻 得表示“佩服”。
隨后,這位“發明人”開始陶醉在“永動電機”無限廣闊的市場前 景中,彷佛已經看到大海邊、高山上到處都佇立著他的“永動機組”,世界能源問題也瞬間解決了,其個人海量財富也似乎唾手可得……
在這位老兄的試驗室還有一台式樣古怪的電動車,前輪細窄,后輪 寬扁。原來,他是將電池驅動系統“藏”到了輪轂內。表面看同普通 電動車輪無異,其實還是有內裡乾坤。我想取相機拍照,卻被他制止 了。“這個東西還是在試驗階段,需要保密。”這次,他回歸了理性 。
辭別“發明家”,我轉而一想,科學創造需要的不正是“超常規” 思維嗎?是不是我自己太墨守成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