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華人

避語言成社交障礙 學者:華人中英文轉換自如最好

2012年10月30日16:04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部分華人新移民在美國與同胞、子女“拒講中文”,有學者指出,在純粹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華人社交圈內堅持講英文,往往會成為人為構筑的社交障礙,也容易引起旁人排斥、反感,中英文轉換自如、駕馭游刃有余,才是新時代全球公民的體現。

洛杉磯加大社會學系教授、移民社會學與亞裔研究專家周敏指出,第一語言為中文的華人間,如果有一方堅持講英文,尤其口音很重,很容易讓另一方“感覺別扭、太見外,是否在刻意設置障礙,保持距離”,“英語裡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對話往往公事感強,相應的人際關系也更趨公事化”,即社會學中的“次等關系”(secondary relationship)。

周敏還指出,如有其它非中文人士在場,講英文則是社交禮貌,但由此也引出另一個有趣的社會學現象──如有華人與異族通婚,其華人社交圈會漸漸與之疏遠,“大家聚會就不請他/她,不然都要改講英文,太累了”,也因此異族通婚的家庭,社交圈往往呈現更明顯的族裔多元性。

洛杉磯加大人類學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閻雲翔也指出,如在多族裔混雜的公共場合,不可否認講英文符合社交禮儀,但在以中文為母語的純粹華人社交圈內堅持講英文,“旁人覺得有點奇怪、甚至產生負面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外語不像母語,在交流溝通中能達到的那種心領神會”。

當海外華人返回中國兩岸三地時,更應注意“講中文盡量不夾雜英文”,以免惹人反感。閻雲翔指出,中英雙語都能適應、駕馭自如的新移民,轉換不會有生硬感,才是全球化公民的體現,中英文之間轉換生硬,也反映“語言的駕馭能力有缺陷”。

對於堅持在家中和孩子講英文的華人家長,周敏指出,與上世紀80、90年代第一代移民看重中文作為本族語言、強求子女在家說中文的觀念不同,如今不少第一代華人家長意識到,通過逼孩子在家說中文的做法,反而可能令子女不願與父母溝通。即便華裔子弟從小在家不講中文,但日常父母、親戚間用中文交流,耳濡目染之下,基本就能聽懂,進入大學后從頭學中文,也比其它族裔有明顯優勢。

(責任編輯:孟穎、王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大型文獻紀錄片大型文獻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