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美俄評級機構攜手破評級壟斷

2012年10月26日09:1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一家“世界信用評級集團”能否改變信用評級行業備受批評的現狀?昨天,大公國際聯合俄羅斯信用評級公司、美國伊根-瓊斯評級公司在京宣布,將聯合成立“世界信用評級集團”,力求推動國際評級體系改革。

6個月內組建完成

新機構總部將設在香港,計劃用6個月組建完成,然后用五年時間構建起新型國際評級體系架構和運行機制﹔向全球提供信用評級,五年內建立統一的國際評級標准,構建國際評級監管體系,形成參與全球評級的能力。

大公國際1994年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經貿委批准,擁有中國政府特許經營的全部評級資質。俄羅斯評級公司是一家獨立信用評級機構,獲得俄羅斯聯邦財政認可。伊根-瓊斯評級獲得了美國証交會頒發的“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資格。

世界信用評級集團聲稱,該機構由各國與評級無利益沖突的私營機構作為投資人,不代表任何國家和集團利益,是非主權國際信用評級機構。25日,上述三家機構還發布了“北京宣言”,邀請各國相關機構共同組建新興國際信用評級機構。

大公國際總裁關建中表示,現行的國際評級體系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維護最大債務國利益的鮮明評級立場使這個體系失去獨立性。這一說法指向全球最大債務國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關建中認為,世界最大債務國利用國際評級話語權,高估國際債務體系國家信用,低估國際債權體系國家信用,把債權國利益輸送給債務國,導致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

業內稱破壟斷不易

目前,國際評級市場為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美國標准普爾、穆迪和惠譽所壟斷。投資者在購買主權債券、公司債券以及其他金融產品前,主要還是依靠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

分析人士認為,三大評級機構的壟斷地位是在長期市場競爭中形成的,短期之內恐怕很難打破。世界信用評級集團尚缺少國際認知度,打破三大傳統評級公司的壟斷地位並非易事。

- 分析

評級體系亟待改革

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安然公司丑聞和互聯網泡沫崩潰,到2007年次貸危機,以及美國主權信用降級,評級機構不但未能及時向市場發出示警信號,還在關鍵時刻進一步惡化危機,使得建立新的信用風險評估體系的呼聲日漸加強。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去年一篇《關於信用評級的若干問題及展望》的文章中指出,目前三大評級機構的現有體系加劇了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評級方法論和內部程序不夠透明、行業壟斷程度高、部分監管者和投資者過度依賴外部評級。周小川建議金融機構應減少對信用評級的依賴。

而二十國集團以及歐盟方面也曾經表達過類似的觀點。歐盟已於去年考慮建立自己的評級機構,並於近期開始對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投資者服務”進行調查。

- 背景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

標普、惠譽和穆迪被稱為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基本大同小異。在對一家企業或者市政機構進行評級時,通常指定一位主分析師負責評估其信用可靠性,提供評級推薦。而評級的最初決定和最后更改都由評級委員會進行。評級機構公布評級后,還會跟蹤評級對象的信用情況,並及時做出調整。

1975年之前,三大評級機構主要靠投資者購買評級報告獲得收入,但購買評級報告的投資者一般是大型機構投資者,從而將小型投資者排除在外。1975年,美國証交會建立了“全國公認的統計評級組織”,此后債務發行人付費成為評級公司主要的盈利模式(主權評級除外)。但在這種盈利模式下,發債人有可能會要求它們出具更高的評級,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和利益沖突問題凸顯。 (吳敏 蘇曼麗)

(責任編輯:姚麗娜)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