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多元融合 開啟新程

——一個正在轉型中的新澳門

《人民日報》記者  蘇寧

2012年10月25日10: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提起澳門,人們腦子裡首先浮現出的印象就是一個詞:博彩。

  這當然沒錯,澳門早在2006年就已超過美國的拉斯韋加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賭城。但是,這並不全對,因為這已不是今天澳門的全部。今天的澳門到底什麼樣?澳門雖小,但要回答好這個問題並不簡單。

  小與大、土與洋、動與靜,這三組看似矛盾的形容詞,或許可以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澳門。

  小與大

  澳門隻有大約30平方公裡的土地,50多萬的人口。有本地人開玩笑說,澳門只是一條街道。澳門確實很小,小到面積不及北京的一個區,人口甚至不及內地的一個大縣。但是澳門卻連續幾年人均GDP亞洲排名第一,去年達到人均6.6萬美元。澳門的人均壽命世界排名第二。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數字隻能說明澳門的物質生活富足,並且得益於博彩的收入。那麼下面的數字可以說明澳門人精神世界的豐裕。澳門有創建於1569年的慈善團體“仁慈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澳門為災區捐款的總數或許不是最多,但人均卻達到1萬澳門元﹔澳門是亞洲第一個實行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回歸13年來,澳門的失業率從6.3%下降到2%,持續保持歷史最低水平﹔去年全年澳門接待游客2800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2%。

  澳門雖小,卻是國際化都市,實行免稅港政策。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澳門的未來定位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交流平台”。這是澳門未來的舞台,而且是世界級的大舞台。

  土與洋

  走在澳門街頭,隨處可見觀音像、土地爺。財神爺不僅供在廟裡,甚至擺在了許多高樓大廈住家的門口。逢年過節,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媽閣廟、380年歷史的普濟禪院(觀音堂)香火鼎盛,熱鬧非凡。紅白喜事、婚喪嫁娶,中國的傳統習俗在這裡得到了完整保留。

  澳門是中國的,澳門也是世界的。這裡有標志著西洋文明最早進入中國的一系列第一:始建於1591年的聖奧斯定教堂﹔第一座西洋劇院崗頂劇院﹔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2005年,由22座歷史建筑物和8個廣場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西特色共存的這片老城區,是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這其中既有澳門中國特色的媽閣廟、哪吒廟、中式大宅,又有西洋特色的教堂、炮台、燈塔和民居。中西合璧,土洋交融,在澳門得到了最生動、最鮮活的體現。

  動與靜

  筆者在澳門生活了3個月,發現這裡的人們很會享受生活。上午他們一般沒有正式活動,正式活動一般都在下午3點開始。聽說現在流行所謂的“慢生活”,澳門人忍不住心裡偷笑:我們早就這樣了。

  澳門人從容淡定,寧靜祥和。但他們卻花費巨資舉辦“世界小型賽車錦標賽”、“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舉辦了26屆國際音樂節、24屆國際煙花比賽匯演……這一系列的國際賽事把這座小小的海濱城市打造成了“動感之都”。每年還有5000個大大小小的會議、論壇、展覽、比賽在澳門舉辦。澳門經濟正朝著集旅游、娛樂、會展、餐飲、購物等於一體、適度多元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劉凌)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