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11: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不服輸的王獻用殘臂實現了夢想 秦雨茵 攝
中新網鄭州10月16日電(秦雨茵)他,河南小伙王獻,在年幼時因意外失去雙臂,一度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然而他並沒有放棄對人生的熱愛,用毅力和勇氣去不斷地拼搏進取,成就了賽場上的傳奇: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就取得多項全國、全省自行車比賽的冠軍,在體育中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和價值。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們不能選擇命運,但我們可以改變命運”。
10月16日,筆者走近了這個25歲的小伙,見到王獻時,他正在一處車行修整自行車,多年的訓練使他的皮膚變得黝黑,身材不算高大,但很健壯,臉上寫滿了自信、樂觀,即便是說當年的那起事故,他依然能帶著微笑。
在2000年,13歲的王獻在一次貪玩中觸到了變壓器,導致他失去了肘部以下的手臂,從一個健全人到吃飯、穿衣也無法做到,當時的他,幾乎快要崩潰,整日以淚洗面,甚至離家出走過,后來他在家人悉心的開導和照顧下,不服輸的王獻重新振作了起來,可是當他再次返回學校時,面對著小伙伴們怪異的目光,王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卑。
王獻說,出去上個廁所,后面都會跟著一大群人看他。上課的時候,班裡的學生都不聽老師講課,而是把眼光放在他身上,看他如何用腳寫字。由於受不了別人異樣的眼光,初中時,王獻退學了。那時候的他,即便是炎夏,他也會穿長袖衣服外出,掩住殘臂。
2002年,15歲的王獻進入了商丘市虞城縣體委,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運動員生涯。第一次跑步,200米的操場,他一口氣跑了20圈,當教練問他累不累時,他回答不累,看到王獻的驚人表現,第二天教練就帶他跑了7公裡的越野。
剛開始鍛煉時,王獻為了做俯臥撐提高身體素質,他用磚頭吊在斷臂上面練習,斷臂腫著,上面全是一個個的血泡。為了給家裡省錢,他以饅頭充飢,王獻說,“當時吃熱饅頭一次能吃3、4個,為此我就提前一天買饅頭,放上一天硬了、干了之后就可以少吃一個。”也許是堅強的精神帶來了超常的體能,在體校的鍛煉裡,王獻漸漸的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2005年,王獻來到河南省殘疾人運動員訓練基地,由於別人的大腿越練越細,他的正好相反,那年,他由田徑改練自行車。王獻告訴筆者,在練習自行車時,自己都是付出雙倍的努力。
由於沒有安全措施,稍微一碰,王獻就會從自行車上掉下來,於是他就用護膝把殘臂和自行車把綁在一起﹔別人一天練習3、4個小時,而他每天會堅持訓練8個小時,長時間的訓練,使腿部和臀部的皮膚經常被磨破,衣服和傷口粘到一塊,洗澡時都是忍著疼才把衣服脫下來的。
經過王獻的不懈努力,在2007年,他獲得全國第七屆殘疾人運動會自行車比賽場地一公裡亞軍和場地四公裡第五名﹔2009年,河南省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自行車比賽中包攬三項比賽的金牌﹔2011年,全國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奪取一金兩銀﹔2012年,世界殘疾人場地自行車錦標賽團體競速冠軍,而這枚金牌也是中國殘疾人代表隊第一次奪得世界錦標賽的冠軍。
“這幾年時間,我一共參加過五六十場大大小小的比賽,每一次都是對自己的挑戰和進步。”說起這些,王獻臉上充滿著希望和自豪。採訪中筆者看到,王獻雖然失去雙臂,但是倒水、上網、發短信、修理自行車都是靠自己一個人完成,而且善於言談。王獻告訴筆者,在沒練體育之前,他幾乎不敢同陌生人說話,還害怕別人看他的目光,如今的他,已經徹底轉變了,他覺得自己跟正常人是沒什麼不用的,
看到王獻的努力,他身邊的騎友們也都為他感動和驕傲著,一位認識王獻3年的騎友張豪稱,他們都非常願意和這個沒有雙臂的車手同行,在他們眼中王獻是一個能吃苦,不服輸的人,很多時候都深深的被王獻的精神所感動。
如今,在自行車行打工的王獻每天都堅持著鍛煉,談及未來,王獻自信滿滿,他給自己定下了目標,第九屆殘運會上要再拿下三塊金牌。他稱,“命運是由自己把握的,隻有放開手腳就此一搏,才會發現夢想並不那麼遙不可及。並希望更多的殘疾朋友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一定要走上社會,隻有走出去,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