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梁振英的人生軌跡:從清貧走來 揣家國情懷

2012年04月11日16:04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新華網香港4月11日電(記者 向劍幗 李海堂)還有80天,就是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區成立15周年紀念日。這一天,梁振英將接掌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責任,成為這個年輕特別行政區的第四任行政長官。

    近日,梁振英接受了新華社的獨家專訪。這是他當選香港第四任行政長官后,首度接受媒體獨家專訪。
 
    清貧中走出的行政長官
 
    在香港,市民推崇這樣一類人:出身貧寒,勤奮努力,專業人士,事業有成。這些人是他們的榜樣,因為他們通過努力也可以獲得成功。所謂“獅子山下的精神”,就是從底層起步打拼的精神。梁振英的成長之路正是許多香港市民希望走的路。
 
    梁振英出生於一個警察家庭。小時候,家裡很困難,父親的薪金養活一家5口人。
 
    梁振英的姐姐回憶,梁振英上學前班時,需自備午飯。因為家窮,媽媽早上蒸一鍋饅頭,梁振英就帶著水杯和一個饅頭到學校去。天氣冷,饅頭變硬時,他就蘸著熱水吃饅頭。“那時我上下午校,中午在家吃飯,常常看見媽媽邊吃熱飯邊紅了眼。她是想起在外啃冷饅頭的弟弟”。
 
    后來,為了貼補家用,全家大大小小都做塑膠花。當時11歲的梁振英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子,上課之余負責搬運材料和塑膠花往返工廠。幾十公斤的材料常常令梁振英走走歇歇,到今天,梁振英的右肩還比左肩寬。
 
    “記得最后一次交完塑膠花后,母親將送花的最后一個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來,說是要留給孫子。”——這是梁振英的第一堂人生課:不畏艱辛,自食其力。
 
    青少年的艱辛還不僅於此。童年的深刻記憶還包括:為了節省車錢,步行半小時上學﹔吃不起學校的伙食,回家吃午飯。
 
    1974年到1977年,梁振英赴英國留學,3年多時間裡,除了姐姐的嫁妝資助以外,他靠半工半讀維持自己的學習生活費用。他每周到快餐店打工3個晚上,每次6個半小時,回到住處時往往是凌晨了。和在香港一樣,為了省幾個車費,每天上學放學靠兩條腿走兩小時的路。
 
    青少年時期的艱辛,不僅鑄就了梁振英堅毅頑強的品格,也使他對香港社會基層有了更多認識,成為他今天關注基層市民的歷史情結。
 
    梁振英祖籍山東。早年從山東來港的父親,在梁振英年幼時就給他講中國的歷史故事。梁山好漢的忠義,孔孟的仁義道德,從那時起就融入梁振英年幼的腦中。“童年時雖然物質不多,但生活充實,我的爸爸自小培養我看報和閱讀興趣,我一生受用不盡。”“爸媽要求我們務實,不貪婪,做事光明磊落。這些要求亦是我做人處事的態度。我的家庭沒有條件讓我蹺起二郎腿做人,卻編寫了我的人生‘軟件’。”
 
  愛國是公民的責任
 
    不久前,一名初次見面的英國記者表示,對梁振英過去幾十年的行為“不理解”。他指的是內地改革開放之初,剛從英國留學歸來一年的青年梁振英,與香港一些專業人士一道,跨過羅湖橋,參與到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業中。那時,國家還很落后,他們到內地講課的交通費用,都是自掏腰包,沒有酒店,有時就一張行軍床,睡在過道上。
 
    這位英國記者說,這種情況在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人中並不普遍,因為不少香港人對內地有偏見。“你這是愛國主義的體現吧?”
 
    “我回答他,愛國是公民的責任。”他告訴這位記者,這個信念最早是從英國人身上學的。
 
    梁振英1974年赴英國留學,“有如面前突然有了一面鏡子,看見了自己,看見了自己的國家。”
 
    梁振英讀書之余在一家外賣店打工,每周三次。這一天,他第一次請假了,為的是看一場球賽,一場中國隊對英國一個地方球隊的比賽。
 
    “場上奏響中國國歌,這是我第一次在公開場合站立聆聽中國國歌,感受很不一樣。”“就在這場球賽中,我看到英國人對本國國歌的感情和對本國球隊的支持。”
 
    那時,他留學的英國布裡斯托有一個中華同學會,同學會的學生來自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是華人。大家對祖國、社會和人生有很深的思考,這給了梁振英很大的影響。“那時,一些香港同學跑到在英國的中國使館,自報專業,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發展出些力。”其中,一位學習物理的博士,1979年自己帶著錢,來到北京中科院為國家發展做研究。
 
    “這些經歷是我巨大的人生財富。自此,我開始深思‘個人-社會-國家’的關系”,思考能為自己的國家出些什麼力,做些什麼事。
 
    令梁振英十分欣慰的是,他參與了國家改革開放的進程,在歷史發展的印痕中,留下一個30多歲香港青年的足跡:1988年憲法修改中,他關於土地使用權可有償出讓和轉讓的建議得到採納﹔參加深圳特區第一個城市規劃、內地舉行的前三次大規模土地公開招標,他還參與了中英文標書的寫作……
 
    他說:“生在香港,學了些知識,能夠報效社會、報效祖國,是我莫大的榮幸。”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