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梁振英的人生軌跡:從清貧走來 揣家國情懷【2】

2012年04月11日16:04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家是香港 情系香江
 
    香港淘大花園是2003年在非典中遭受重創的居民小區。當時淘大花園E座遭遇非典突襲,300多戶集體感染,無人敢去淘大花園。但梁振英卻組織了一隊專業人士,來到淘大花園E座檢查水管設施,找尋病毒源頭。他們還當即籌集70多萬港元,幫助這座樓更換了全新設計的隔氣彎管。
 
    參選行政長官后,梁振英競選團隊來到淘大花園,小區居民夾道歡迎,這個故事才被披露出來。
 
    為全體市民,服務香港,是梁振英多年堅定不移的信念。
 
    當年在英國留學時,有海外機構欲留梁振英在當地,但喝香江水長大的梁振英還是決定回到生他養他的香港,他當時一句感性而實在的話是,父母年事已高,要回到父母身邊照顧他們。
 
    作為測量行業的專門人士,1988年,梁振英被評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在香港,這一殊榮是獎勵那些自身刻苦努力有成就並對香港發展做出貢獻的年輕人。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個中央對港的方針,如今已經成為香港人的共識。在香港回歸祖國的進程中,梁振英和一大批港人一道,催生著人類歷史上這個獨創的政治體制的誕生。
 
    梁振英說,回想當初,很多人缺乏信心,我們需要做很多工作。“我到居民點,就基本法第一稿征求意見稿咨詢市民。一個老伯問我,(97年)7月1日早上,我第一份早餐用什麼鈔票。我告訴他依然是港幣,他對我說,‘后生仔,你太年輕了,任何政權更替哪有不換旗幟不換鈔票的啊?’”很多人也不相信中國銀行會發行鈔票,認為中銀發鈔“鬼才要”。可是,香港走到今天,還有誰對此懷疑嗎?
 
    自從1985年出任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后,一個個頭銜丈量著梁振英的腳步,也成為這位香港仔人生檔案中最珍貴的一筆: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基本法咨詢委員會秘書長,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預委會政務小組港方組長,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副主任委員。
 
    “參與回歸的全過程,為香港效力,親歷國家和平統一的階段性成果,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最難忘的經歷”,迄今梁振英不掩自豪之情。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43歲的梁振英成為特區行政會議年輕的成員,兩年后,成為特區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召集人。這一職務,一直持續到他宣布參選行政長官前的2011年10月2日。
 
  齊心打拼 心系明天
 
    參與香港回歸全過程,遭遇過各種風風雨雨,梁振英說,這些經歷給我一個重要啟發,認清目標,矢志不渝向前走,香港就有希望,就會成功。
 
    他說,1982年中國宣布收回香港時,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辦法,即使到了1997年的7月1日,如何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也沒有經驗,但15年我們走過來了。如今,香港的發展條件比1982年和1997年好很多,國家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也為香港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我相信,隻要對香港有信念,把全體港人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香港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梁振英有一句名言“家是香港”。過去幾年來,梁振英每周定期在報章上撰文,大多數是在思考香港這個“大家”的未來。他說,我們要思考,當我們退下來的時候,如何給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一代又一代留下一個更繁榮、更公義、更進步的香港。
 
    在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過程中,梁振英競選的標志是“齊心”兩個字,他期望市民“齊心一意撐香港”。為此,梁振英和他的競選團隊“一支筆、一本簿、一張凳”,走遍全港18區,舉辦“齊心一意寫政綱”咨詢活動,近距離接觸各階層市民和大小企業,了解市民的心聲,廣納民間智慧。來自各界各階層的600來份意見書最后被採納到修改后的政綱中。
 
    自宣布參選以來,在香港各項民意調查中,梁振英始終排在三名參選人的榜首。經過這次民意洗禮后,他告訴記者,將會一如既往“傾聽民意、廣納民意、尊重民意”,以民意作為施政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以謙卑的心服務香港市民,服務養育他的這片土地。
 
    參與了香港回歸的進程,參與了15年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實踐,在兩位行政長官身邊工作過,梁振英說,這一切給了我很多體驗,我將不負國家重托和港人期望。
 
    3月25日,在會展中心選舉現場,勝出成為第四任行政長官人選的梁振英,在電視機前面對700萬港人發表選后感言:“今天,我作出的承諾,將會成為歷史記錄,我會在陽光下,接受全港700萬市民的監督。我深信,齊心,香港一定會成功!”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